“这是啥病?是肿瘤吗?为啥要开刀?吃药行不?”年8月,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70多岁的纳爷爷因为糖尿病、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他“得了动脉瘤”。这个陌生的医学名词让纳爷爷非常担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纳爷医院的不同科室,但几番辗转都未能确定治疗方案。
8月27日,为继续履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要求,持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医院组织血管外科、消化科、内镜专科、心内科、呼吸科、肝肿瘤内科、老年科、妇产科、麻醉科等专家团队一行共10人,奔赴红河州开展为期1个月的巡回医疗,成为红河州历史上第一支国家级医疗队。
闻讯后,纳爷爷和他的家人特意前来求医。“老先生,您的情况我都了解了。您腹腔的动脉瘤非常巨大,如果不做手术,一旦破裂会有生命危险。我建议您立刻住院。”在详细询问病史、查体、阅片后,医院国家医疗队队长、血管外科医师竺挺给出了治疗建议。和家人商量后,纳爷爷下定决心接受手术治疗。
“mdt中山模式”,合众之长解疑除难
9月8日9点整,手术开始了。
纳爷爷的瘤体最大直径达8厘米,且近远端瘤颈重度扭曲,剖开瘤体后的返流动脉缝扎处理极具挑战,是一台血管外科4级手术。根据我国手术分级制度,4级是最高难度。难上加难的是,纳爷爷重度肥胖,患有糖尿病,且伴随多种内科并发症,这更加大了手术的风险。
对于这台不是在自己熟悉的“主场”开展的高难度手术,竺挺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但是,在前一天的mdt会诊中,手术大方向和小细节均已得到充分且科学的论证。“多学科团队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信心来源。”竺挺说。
mdt即“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医院已践行多年。在国家医疗队医院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协调组织下,9月7日,以国家医疗队向该院介绍医院开展“mdt中山模式”诊疗经验为契机,竺挺指导并协助该院普外科作为“动脉瘤诊疗mdt”发起人,汇集该院放射科、放射介入科、麻醉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建立mdt团队,并由国家医疗队进行了mdt诊疗的实例示范,共同讨论为纳爷爷“量身定制”了手术和治疗方案。
“在过去,病情复杂疑难、涉及多学科问题的患者需要四处求医,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困难重重。‘mdt中山模式’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病人不断辗转找不同医生看病’转变成‘集中相关专科的专家团队共同为病人制定诊疗方案’,‘一人一策’进行全病程管理,实现个体化、精准化诊疗。”医院国家医疗队党支部书记、消化科医师张宁萍说。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手术室外,纳爷爷的家人焦急等待着。4小时后,“手术中”指示灯熄灭。又过了不到30分钟,纳爷爷顺利苏醒,并拔除气管插管。当得知手术非常成功后,他向所有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9月9日,竺挺带领国家医疗队和当地医护人员查看了纳爷爷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在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精心指导和当地医护人员的照顾下,纳爷爷恢复良好,术后第5天即可进食并下地锻炼,术后第10天康复出院。
这是红河州第一位因“mdt中山诊疗模式”而获益的患者,也是红河州完成的第一例血管外科4级高难度手术。
做科普、强科教,变“输血”为“造血”
“医路有我,健康伴您同行!”10月27日晚9点,伴随着主持人的开场,红河州的第一档科普类访谈节目《健康大讲堂》在红河州广播电视台正式播出。
“药物性肝损伤指的是由处方药、非处方药、中成药、草药甚至是保健品引起的肝脏急性或慢性的疾病。”首期节目里,张宁萍以“都是‘神药’惹的祸——谈谈药物性肝损伤”为主题,向老百姓介绍药物性肝损伤的概念和防治,“要加强用药安全和规范意识,不要滥用药物,包括保健品和中药,遵医嘱用药。”
节目播出后,红河州社会反响热烈。这档节目是国家医疗队根据《“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托,将健康宣教、开展医学知识科普工作作为本次巡回医疗的重要工作,精心组织策划的。
“此次巡回医疗,我们共为近名当地患者提供诊疗,完成住院手术90台次,开展了3项适宜新技术和4个临床新项目,并开展了17次健康科普宣教。但因时间有限,如何更充分发挥我们10个不同专业医生的力量,给当地群众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真正带动红河州,尤其是红河州偏远地区的医疗事业发展,是我们这一路上都在思考的问题。”张宁萍说。
医疗队决定联医院、红河州广播电视台制作一档医学科普访谈节目。9月21日,利用中秋假期,10名队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在红河州巡回医疗工作中对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了解和老百姓最关心的医学问题,确定了10个科普主题,并撰写了脚本;9月23日,10名队员走进红河州广播电视台录制节目。
短短的1天,10期高质量节目“呱呱坠地”。10月27日起,每周三晚9点节目准时播出,并借力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为更多民众送去健康知识。
为带动当地医护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医疗队也以实践带教学,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人次,医院开展临床会诊、疑难病例讨论15次,手术示教33台次,教学查房29次,并开设红河州第一个麻醉评估门诊,指导、协助完成了云南省第一例胃间质瘤内镜腹腔内浆膜下剥离术(eisd),还举办医院的第一次系统性科研方法专题培训。
“医院没有科研和教学,发展就会遇到瓶颈。现在,医院在这两方面还存在不足,为了今后能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医疗队竭尽所能协助补齐短板,变‘输血’为‘造血’,帮助形成长效机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第1步是最难的,但走到第步再回头看,一切都是值得的。”竺挺说。
做好传承,与怒江中医药共同发展
蒙自市向西约公里,怒江州泸水市,另一支国家医疗队在那里扎根。
9月15日,由上海中医院医院共6名医师组成的国家中医医疗队抵达泸水,同样开展为期1个月的巡回医疗。
出发前,医院骨伤科主治医师陈林查了资料。脚下,怒江水滔滔;两岸,横断山脉巍巍;眼前,溜索绳细细;肩上,医药箱沉沉——里头,装满了村民对于健康的渴望。没有一丝犹豫,“索道医生”邓前堆手扶滑轮,脚蹬地面,快速滑向对岸。
一条索道横跨天堑,一颗真心为人民健康。“过去有‘索道医生’,现在有我们国家医疗队。”陈林说。在怒江的1个月里,国家中医医疗队共巡回了4个城镇12个村寨,惠及民众余人次,诊疗疑难病例15人次。
骆莹滨是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也是此次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之一。巡回过程中,他发现当地有不少青年癌症患者。因为路途不便、当地医疗资源发展不充分等原因,他们往往选择放弃治疗。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35岁的男性患者。他罹患胃癌,吃不下东西,靠自身体力根本无法支撑他到昆明市或保山市求医。医疗队抵达泸水后,有许多群众慕名前来问诊。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与医院携手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骆莹滨说。
怒江州中草药种类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有良好的中医发展“沃土”。医院的支持下,医疗队基于当地中医传统,医院加深中医内涵,通过制定中药协定方、构建院内制剂体系,进一步提升当地中医规范化程度,提高中医药疗效和便捷度。同时,把上海中医特色治疗方案、管理模式带到怒江,并积极与当地医护人员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1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陈林、骆莹滨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毛娇并没有选择登上返回上海的飞机,医院要求,继续驻扎泸水。利用未来半年时间,他们医院开设骨伤科、肿瘤科、脑病康复科。
“其实,中医和西医是相辅相成的,中医可以有效填补西医手术和药物治疗之间的空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机会。我们希望能将上海医师的精气神带到当地,将上海中医药好的理念、好的工作作风带到当地,真正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陈林说。
栏目主编:黄银龙
本文作者:俞宏浩
文字编辑:崔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