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脑血管的纤细迂曲中舞蹈看似最远的路 [复制链接]

1#

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医疗市场中,一些更善于和医生合作、更愿意花时间创新、也更敢于投入研发资金的国内企业正在从跟跑到领跑。

今年10月29日,是第15个世界卒中日。

年8月24日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显示,年,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种。缺血性卒中主要由脑血管狭窄引起,占脑卒中总数的7成左右。出血性脑卒中多半和动脉瘤相关,占比小,但死亡率高。

神经介入手术是临床上应对脑卒中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由于大脑在人体中的极端重要性,以及脑血管的纤细迂曲,神经介入一直被称为介入手术皇冠上的明珠。它不仅要求医生有过硬的技术,也对植入医疗器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即便在今天,国内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器械仍然大多来自国外。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医疗市场中,一些更善于和医生合作、更愿意花时间创新、也更敢于投入研发资金的国内企业正在从跟跑到领跑。

巨大动脉瘤的克星

多方咨询打听之后,冯强(化名)坚定了决心要为母亲安排这台手术。

去年,65岁的母亲多次发生眩晕。起初,冯强以为是劳累所致,持续了近一周后,医院做个检查。

核磁共振的结果并不是个好消息,在冯强母亲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有一颗形状不规则的巨大动脉瘤,直径在15mm左右。医生建议冯强尽快做决定,“这是个不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会在哪一秒爆炸,必须尽快手术。”

摆在冯强面前的有两套手术方案,一是传统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就是往动脉瘤的瘤腔里填充弹簧圈,从而起到隔阻血流,降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作用。二是采用创新的密网支架,它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血流的流态,让它在瘤腔中越流越慢,最后形成血栓机化,相当于用自身组织隔离了瘤体。

两个方案各有优劣,弹簧圈是目前治疗动脉瘤的主流手段,临床经验相对丰富,但复发概率大,并且有“占位”效应,容易压迫周围神经,带来一系列副作用,“而且治疗巨大动脉瘤,可能需要用四五十根弹簧圈,价格因素不得不考虑”。密网支架则是针对巨大动脉瘤研发的最新治疗手段,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但效果也会更好。

考虑一晚后,冯强决定采用密网支架这个方案。他选择了上海微创公司的产品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这也是国内神经介入领域第一个获准上市应用于临床的血管重建装置。“确实是咨询了几个医生朋友,在网上也查了些案例,觉得微创公司的产品是可靠的。”

正如冯强所期待的,一周后,母亲的手术顺利完成,第二天老人就能自己下床,第三天办理出院,3个月后,医生给出的术后随访结论是,动脉瘤致密栓塞,载瘤动脉重建良好。

不定时炸弹被排除了。

十年磨一剑

如果冯强了解过Tubridge的整个研发过程,他一定会为自己的母亲感到庆幸——这个脱胎于一线医生灵感的项目,耗费了微创公司整整10年时间,在这10年里,它曾数次游走于夭折的边缘。

年,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找到微创,当时以冠脉支架起家的微创刚刚凭借其技术平台成功研发了国内第一个颅内专用支架APOLLO,填补了国内在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上的空白。

刘建民教授提出的是一个临床上的世界性难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动脉瘤是引发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症。对于普通大小的动脉瘤,临床上常规的做法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但面对巨大动脉瘤时,这样的治疗方案成本高、手术复杂、复发概率大、占位效应明显。

刘建民教授依据自己的经验向微创提出,能否做出一个密网支架,通过改变血流流态来攻克难题。微创神通是微创旗下专注于神经介入业务的子公司,微创神通总裁谢志永回忆说,“过去不管是做冠脉支架还是APOLLO,所强调的一点就是植入物的金属越少越好。而密网支架恰恰相反,它要起到一个金属脚手架的作用,让人体组织攀附着它重新生长。我们知道它做起来很难,也没人这么尝试过。但当刘建民教授把他的原理解释完以后,大家都被这个创意吸引了,觉得是一个行得通的疗法。”

尽管已经有了打硬仗的准备,但在项目实际推进的过程中,难度还是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最典型的一个插曲是,为了能让医生在X光下清晰地看到支架,整个密网支架中必须有两根丝材具备显影的特性。当时,这种丝材只有美国的厂家能做,但价格昂贵,细如发丝的一米就要一万块钱。

△Tubridge为巨大动脉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

谢志永说,他们找美国公司谈价格,对方咬死不愿降价;又找了日本公司,对方表示能够把设备做出来,但因为订单量太小也没有谈成。最后,微创不得不自己招聘工程师,花了6个月时间,从无到有地把设备做了出来。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是完全自主创新的项目,Tubridge的研发历程长达10年。但它的价值也是巨大的:国内神经介入领域第一个进入临床应用的血流导向支架;第一个血流动力学研究;第一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第一个获批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的产品……

但相比这些荣誉,Tubridge更现实的意义在于,它为国内的巨大动脉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降低手术的操作风险和复发概率。数据证实了这一点,根据刘建民教授团队的统计,使用Tubridge的患者,6个月的治愈率达到75%,4年随访的治愈率达到%。

跟跑,不如领跑

从微创整个神经介入业务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成立之初,它占据主流市场的步伐并没有那么“急促”。这对于一家立志在神经介入领域有所成就且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来说,似乎有些过于“淡定”。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微创除了持续改进最早研发成功的APOLLO支架外,把大量精力都花在了Tubridge和WILLIS这两款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小众”产品上。WILLIS是一种覆膜支架,主要针对由外伤引发的血泡样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等情况,它耗费了微创9年半的研发周期。截止到今天,微创的WILLIS依然是全球唯一一款神经介入的覆膜支架。“直到现在,在这几类特殊的缺血性卒中治疗中,覆膜支架依然是唯一的介入治疗器材。当国外医生还在尝试各种方式治疗这几类卒中时,我们用一根WILLIS就能轻松解决,作为中国医生,我们是非常自豪的。”医院西院副院长顾宇翔教授谈及微创神通的创新,如此评价到。

△截至目前,WILLIS仍是全球唯一一款神经介入覆膜支架。

谢志永打趣说,WILLIS获批上市后,团队内部曾经做过预测,大家觉得5年之内在同一领域不会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5年过去了,市场似乎还是如此:“因为很多公司压根不愿意将研发成本用于这样一种小众产品。”

事实也是如此,在过去的20多年里,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相对完善,而出血性脑卒中的研发大多集中在弹簧圈等主流产品上,它的适应症范围占到所有动脉瘤患者群体的80%以上,且研发难度更低,直白点说,这会是一个更赚钱的项目。

谢志永说:“微创神通研发和业务发展的驱动力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来自临床的各类需求,二是来自对于市场和行业的判断。Twins(Tubridge和WILLIS)的研发动力主要来自前者,“医生有需求但市场上没有这类产品,如果微创不去做,可能那一小部分患者就会永远得不到被治疗的机会。”

要么第一,要么唯一,这是微创人研发的‘态度’。Twins可以创新性地去解决别的产品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它们对于患者和医生的最大意义。而如果你把最难的事情做完了,回过头时你会发现:再做其它事情都会变得更容易。

谢志永的观点也得到了刘建民教授的认同。在刘建民教授看来,中国的绝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依然处在一个“跟跑”的状态,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企业进入得再晚,总能分到一杯羹。而微创不一样,这是一家真正有创新基因的公司。

“我跟微创合作很多年,我们都是很执着的。我希望微创能够率先超越其它同行的状态,你可以有70-80%的经费用在改进市场中的成熟产品上,但也一定要拿出一部分精力去做创新性的产品,可能投入项,最后只能出来5个产品,但这5个产品会真正地引领全球。”

“学霸”的进击

市场对创新者的奖赏,或许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

啃下了神经介入行业里最“硬”的两块骨头后,微创开始向主流市场布局、发力,此时,一切都显得张弛有度。

今年9月,微创神通自主研发的NUMEN弹簧圈栓塞系统和NUMENFR弹簧圈解脱控制器先后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上市注册证,弥补了公司的业务空白。最新一代的取栓支架Tigertriver也已经完成临床试验,预计将在明年推向市场。而由微创神通研发的全球首个适用于椎动脉狭窄治疗的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也已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

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中心主任万杰清教授,是最早试用微创神通椎动脉药物支架的专家之一。他曾经在临床试验阶段,用这款支架治愈了一名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患者,这件事让他对微创神通的研发能力印象深刻。

“那个患者椎动脉开口的狭窄率达到99%,几乎闭塞了。结果我们用了3毫米的支架撑了以后,半年的随访效果非常好,几乎没有残留的狭窄,我也很惊讶。所以我特别希望微创以后在颅内介入的治疗上,多开发一些药物涂层支架。”

万杰清教授的寄托,和微创神通对未来的规划不谋而合。经过十数年在神经介入细分领域的埋头苦干,微创神通已经搭建了非常完备的技术平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这些知识和经验反过来使得他们在主流产品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谢志永说,“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微创神通的目标就是成为“脑卒中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这个远大的远景,不仅要求最全的产品线,还要求微创神通在每个产品线上都有相对领先的代表作,而微创神通已经做好了准备。谢志永表示:“整个神经介入的常规产品总量在25件左右,包括了支架、弹簧圈等植入物,以及导管、导丝等通路器材,而在微创神通的规划图上,产品总量在35件左右。”

而从临床的角度,医生们对执着于创新的微创神通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正如顾宇翔教授在采访中所说:“微创神通的脑卒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个‘一体化’不应该只局限在神经介入手术环节,而是要涵盖预防、筛查、急救、康复、随访等疾病预防治疗周期的所有环节,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对动脉瘤的预测成功率。我们期待微创神通在这些领域有所作为。”

本文为八点健闻Plus原创。八点健闻Plus,系八点健闻分号,聚焦健康商业报道,与八点健闻保持独立运作。

原标题:《在脑血管的纤细迂曲中“舞蹈”:看似最远的路,有时更快抵达终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