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家支招识别救治脑卒中,把握黄金窗口期 [复制链接]

1#

年10月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

发生卒中后,每分钟大约有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组织及其所支配的运动、语言、认知及情感等多个功能也将同步逐渐丧失。脑卒中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时间越短,血管再通治疗的效果越好。只有做到早期发现,争分夺秒,尽早就医,才能够尽可能使生命得以挽救并减少残疾的发生。

绿色通道缩短脑卒中DNT时间

脑卒中DNT时间(doortoneedletime)是指急性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到开始治疗时间,国内及国际指南均建议DNT时间60分钟内,越早越好。

在年“北方卒中高峰论坛”上,中国医大一院卒中中心赵珊珊教授讲解了“脑卒中的识别和急救”的相关知识。她介绍到:为切实畅通卒中患者的生命绿色通道,缩短DNT时间,医大一院医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介入手术室等多个科室资源,医院“卒中绿色通道”标识可以让患者第一时间找到急诊卒中中心;收费、取药、处置窗口及CT室、MR室等窗口设置“卒中优先”标识,对卒中患者优先检查并第一时间出具检验检查报告;急诊护士优先为卒中患者抽血、用药……并将原来的串联就诊模式改为并联模式运行,比如,在护士抽血时医生完成接诊及病情的评估,在陪同检查获取结果的过程中交代血管再通治疗的风险和获益,欠费患者可以借药治疗,后期补交费用。有了这些措施的加持,卒中患者DNT由以往的平均96分钟缩短到平均45分钟,救治效率大大提高。

“BEFAST口诀”识别早期脑卒中

要早期识别卒中,需要掌握卒中的早期识别工具,就是“BEFAST口诀”。中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卒中中心副主任赵传胜教授介绍到,“BEFAST前5个字母各代表一个提示可能出现卒中的早期症状: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T——Time是指时间,提醒一旦发现卒中症状,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需要立即拨打获得医疗救助。”

脑卒中救治把握“黄金抢救期”

“救治脑卒中患者,是一场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较量。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传统药物静脉溶栓疗法的黄金救治时间窗为4.5小时,而机械取栓疗法的黄金时间窗为6小时,根据患者情况(需进行全面影像学评估)可将取栓时间窗拓展至24小时。”中国医院卒中中心副主任李志清教授介绍,“目前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创新的疗法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我们也希望更多老百姓提高对卒中症状的认知,尽早发现,医院,为生命争取最多的时间和机会。”

年“北方卒中高峰论坛”上,李志清教授就脑血管内是否可安置支架、动脉瘤是介入手术好还是开颅手术好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

问:什么是机械取栓?如何进行机械取栓?

李志清教授:机械取栓指应用特殊的装置取出堵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等颅内大血管的血栓,达到迅速恢复血管通畅、保护神经系统功能的治疗方法,18岁以上的急性期患者首先考虑静脉溶栓,如已超过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可考虑机械取栓。早期机械取栓的时间窗是6小时,年美国新的临床试验将其放宽至24小时,治疗视患者的缺血侧枝循环与具体的影响评估而定。

机械取栓一般是通过穿刺股动脉,将导引导管送到病变血管近端,然后通过微导丝讲微导管送到血栓远端,通过微导管将取栓支架输送到位,支架压迫数分钟后缓慢回拉,将血栓去除。目前常用球囊导引导管减少取栓过程中的栓子逃逸,还可以采用抽吸导管单独抽吸,抽吸配合支架取栓支架进一步提高取栓效率。

(动脉机械取栓)

问:脑血管内可以安放支架吗?

李志清教授:脑部血管是可以放置支架的,早期我们在治疗宽颈动脉瘤时,我们应用支架作为辅助手段,防止弹簧圈突入正常的脑动脉。目前临床上有多种辅助栓塞动脉瘤的支架,也有血流导向作用的支架可以单独治疗宽颈和大型动脉瘤。

另外,我们对于颅内动脉狭窄也可以采用支架治疗,例如颈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狭窄都可以进行支架治疗,对于颅外段动脉的严重狭窄支架已经取得了显著优于药物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解剖原因比较复杂,支架早期治疗颅内动脉的重度狭窄和药物治疗优势还不是很明显,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有经验的介入医生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狭窄可以和积极的药物治疗结果相同的临床疗效,所以对于药物治疗仍有缺血发作的严重脑动脉狭窄患者应该考虑支架手术治疗。

问:颅内动脉瘤是开颅手术好还是介入治疗好?

李志清教授: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两种治疗方法,对于大多数颅内动脉瘤是既可以开颅夹闭也可以介入治疗的,在年国际上进行了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现介入治疗的安全性远远高于开颅手术,尤其是后循环动脉瘤介入治疗更有优势,血管内栓塞逐渐成为脑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由于器械的限制,介入治疗的复发率要稍高于开颅手术,但这种不足在高度的安全性可以接受。尤其近年来随着新材料和新器械的开发使用,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也在不断改进,特别是血流导向装置使用对于大型和宽颈动脉瘤优势更为明显。介入手术疗效好,创伤小但费用高;开颅手术由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也有较好的疗效,但创伤大、风险高,且存在手术切口瘢痕,优点是费用低,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医生沟通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式。

(二三里编辑马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