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金豆豆尿液泛红的原因 http://www.fanyingsn.com/zszz/5258.html第4期
作者:崔永强*,杜娟*,蔡艺灵*,刘爱华,缪中荣
单位:医院(*中国人民解放*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前言
LVIS支架是一款高金属覆盖率动脉瘤辅助支架,由2条不透射线的金属钽丝及16条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支架网孔最小为1mm,可以放心使用最小直径的弹簧圈,并且能够实现更好的瘤颈重塑。其金属覆盖率最高可达23%,可以提供更好的血流导向效应,对于夹层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巨大动脉瘤均具有优势。LVIS是编织支架,可根据不同病变情况提供相应的治疗选择,如Half-T、灯笼技术等。支架释放80%以内都可回收到微导管中。
病例详情
韩某某,女,62岁,主因间断头痛3年,加重1年入院。患者于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表现为右侧颞部轻中度跳痛,症状持续约数秒后好转,每7~8天发作1次,不伴视物异常及恶心、呕吐,未干预。自年起患者自觉症状较前加重,表现为程度较前加重,频率较前增多,每日可发作3~4次。7月13医院就诊,行颅脑MRI及MRA检查,影像结果提示:双侧额叶脑白质区、双侧侧脑室旁散在缺血灶;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可能性大;左侧椎动脉下段显示欠清。医院未予以特殊处置并建议外院详查。7月29日患者为求进一步诊医院,头颈部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管壁凸起,动脉瘤可能性大。CTP提示双侧脑灌注对称。患者病程中无肢体麻木、言语不利、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头晕、头痛、耳鸣、听力下降,无肢体抽搐、二便障碍。病程中无心慌、胸闷、心悸、大汗等。发病以来精神、饮食、二便、睡眠可,体重较前无明显变化。入院时查体,神经系统未见明确定位体征。
诊断
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
患者家属治疗意愿强烈,坚决要求介入治疗。术前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mg+波利维75mg双抗治疗3d。
治疗
气管插管全麻后行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约5.0×6.2mm,宽颈,动脉瘤近端颈内动脉管腔轻度扩张。
根据造影的二维及三维评估,拟定手术计划为支架辅助栓塞。因动脉瘤近端血管迂曲且有轻度扩张,选择LVIS支架,贴壁良好,同时可使用“灯笼”技术推密动脉瘤颈部分,起到促进内皮化,减少复发作用。首先将6F指引导管(Envoy,Cordis)置于右侧颈内动脉岩段,以0."Traxcess微导丝引导HeadWay21微导管小心置于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再将完美塑形的Echelon10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
沿Echelon10微导管导入4mm×18mmAxium微弹簧圈(柯惠),弹簧圈无法稳定,经HeadWay21微导管置入4.5mm×20mmLVIS颅内支架(MicroVention)完全释放覆盖瘤颈。
继续填塞4mm×18mmAxium微弹簧圈并解脱,此后依次填入3mm×8cm、3mm×8cm、3mm×8cm、2.5mm×4cm、2mm×4cm、1.5mm×4mm、1.5mm×4cm7枚弹簧圈,复查造影提示动脉瘤填塞满意,远端分支无缺失,手术结束。予ProGlide缝合器(雅培)闭合右侧股动脉穿刺点,术后全麻清醒,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确定位体征。拟继续双抗半年后复查。
讨论
患者系现役*官家属,手术日正值“八一建*节”,也算是咱们介入医生为中人们解放**属的健康建设贡献了自己的菲薄力量!这是一个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绝对宽颈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瘤颈很宽,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如PipelineFlex、Tubrige等)是其很好的选择,但患者因密网支架不能报销患者拒绝使用。采用普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难以保证动脉瘤的致密栓塞,复发率相对较高,所以我们采用了相对密编的新型支架LVIS,网眼仅1mm,金属覆盖率17~23%(普通支架金属覆盖率为10%左右),再通过术中支架释放时“推送支架”和“回撤微导管”推拉结合张力释放支架中段局部推密技术,明显提高跨越动脉瘤颈部位支架金属覆盖率(若术中操作得,LVIS支架局部金属覆盖率可达30%左右,接近密网支架的金属覆盖率)。此例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小心细致的“推送支架”和“回撤微导管”相互配合的推密技巧,跨越瘤颈处的支架局部推密,瘤颈金属覆盖率明显提高,达到了“类密网支架”的疗效,且有助于降低动脉瘤复发率。该推密效果经国内部分介入专家证实,有进一步降低动脉瘤复发率的作用。
最后附上常用的几种脑血管支架的介绍与比较,希望诸位能有所帮助!
1、目前常用颅内支架为以下几种:Neuroform、Leo、Enterprise以及Solitaire。Neuroform为激光雕刻的开环设计,金属復盖率约为11%,Enterprise和Solitaire为激光雕刻的闭环支架,金属復盖率分别约为10%及6%,Leo为编织支架,金属復盖率约为11%。缺点:可视性差,金属覆盖率低,网孔大或者支架支撑力不够,易造成弹簧圈的逃逸和突出。尽管目前多种支架的出现,为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带来了多种选择,但宽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和治疗的安全性仍有待提高
2、新型支架LVIS支架具有一定的血流导向作用,并且因操作方便、并发症低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LVIS支架是新一代自膨式镍钛编织支架,由复合式单根金属丝编织闭环设计,有良好的顺应性、贴壁性及较高的金属覆盖率,它全程可视,两端有展开的端点,支架系统释放80%仍能回收。目前LVIS主要有2种系列的产品,即LVIS与LVISJr,LVIS与LVISJr有一些不同之处。LVIS通过0.的微导管进行释放,有2条螺旋状的金属可见丝及4个端点(两端),网眼为1.0mm,推荐用于直径2~5.0mm的血管,金属覆盖率大约为23%。LVISJr通过0.的微管(内经0.43mm)进行释放,有3条螺旋状的金属可见丝及3个端点,推荐用于直径2~3mm的血管(有报道它适用于小至1.5mm的血管)。其金属覆盖率大约为18%。但它有更大的网眼1.5mm,所以采用LVISJr支架进行穿网眼技术可能更容易。
与普通支架相比,LVIS支架的金属覆盖率约为23%,而普通支架大为10%。LVIS支架通过推拉操作,可进一步增加瘤颈处的金属覆盖率,发挥增强血流导向的作用。有报道后交通动脉瘤采用该方法后瘤颈金属覆盖率约为35%,达到类似pipeline的金属覆盖率(30%~35%),金属覆盖率只是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参数之一,而这种“压缩”方法有可能通过改变瘤颈处血流动力学,提高动脉瘤的治愈率。对于部分分叉部位和瘤颈发出重要分支的宽颈动脉瘤,通过灯笼技术(“灯笼”方式指瘤颈处LVIS支架直径增宽),LVIS支架能比其它支架更好地保护动脉瘤颈。但LVIS支架释放过程稍复杂,需要“推送支架”和“回撤微导管”相互配合,特别是在血管迂曲拐弯处有支架打开困难或贴壁不良的情况。此外,多数学者主张虽然LVIS是网眼密的支架,能起到一定的血流导向作用,但即便多个LVIS支架覆盖,仍不能替代血流导向装置。
3、为了进一步提高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血流导向装置出现了。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FD)Pipeline,Surpass,FRED,SILK,Tubridge等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体现出从动脉瘤囊内填塞到载瘤血管重建的治疗理念转变,为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方法,使宽颈动脉瘤的治疗进入一个新时代。
Pipeline支架是较常用的血流导向装置,作为血流导向装置,具有高编织、高金属覆盖率的特征。该治疗方式将以往的囊内介入发展为重建载瘤动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改变进入动脉瘤的血流,还可以促进血管内膜化修复重塑载瘤动脉,且无需多枚弹簧圈的瘤内填塞。但血流导向装置因存在一些缺点临床推广受限,缺点主要有:适应证有局限性,对于在破裂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中的应用尚需谨慎,存在不确定的并发症,费用贵,致栓性高,其顺应性不足以通过弯曲的及较小的血管,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证实。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