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及主动脉弓部的病变和损伤一直是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的一道障碍。目前,有多种用于修复该处的病损的不同类型的覆膜支架仍处于临床应用前的测试阶段,例如:ZENITH主动脉弓分支支架、RELAY双分支支架、NEXUS主动脉弓系统等。这些装置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支持,相关研究结果也提示高二次干预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脑缺血/内漏)。这些不足可能与装置的设计和生产工艺直接相关。美国当地时间年11月19日,在纽约希尔顿中城宾馆酒店召开的第46届国际血管与腔内血管大会(VEITH)上,来自医院血管外科的郭伟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WeFlow-Arch?)国际首次临床应用研究报告。
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
用于主动脉弓重建的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的设计理念:模块内嵌式支架型血管的设计理念能保证手术操作过程中脑血流不受影响,尤其对主动脉弓夹层真腔狭小的病变,这种设计尤其具有优势。WeFlow-Arch?的结构主要分为3部分(图1):
(1)第一部分:一个有2个内嵌分支的垂直支架(长度20mm,直径12mm)。分支支架与主支架间不存在沟槽(Gutter),可以避免支架间内漏的发生。(2)第二部分:桥接支架(PTFE覆膜镍钛合金支架),该部分近端径向力好,中部柔韧性好,远端附着性好。
(3)第三部分:一个不带裸支架的可弯曲胸主动脉支架。它预置在可弯曲的输送系统(近端可调节)中。支架近端可弯曲成形,弹性小,弯曲柔韧性好;远端直径较小,径向力较小。
图1.WeFlow-ArchTM组成部分目前WeFlow-Arch?已完成动物实验且结果良好,目前开始开展临床应用研究。根据临床应用研究初步结果,WeFlow-Arch?设备具有以下优势:(1)该装置适用于主动脉弓部及部分升主动脉病变;
(2)装置分段释放不影响脑血流;
(3)装置可通过预弯可调的输送系统轻松传送;
(4)桥接技术简单可行;
(5)无内漏;
(6)分支形态良好。
当然目前WeFlow-Arch?也存在局限性(如目前不适用于升主动脉锚定区不足的病变;升主动脉分支之一可能需要外科搭桥进行重建),随着以后设备的不断改进,会解决其局限性。
病例分享
病例1(74岁,男性)
主诉:3周前查体发现无症状性主动脉瘤入院
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
CTA:伴有广泛钙化的主动脉弓部动脉瘤
手术方案:3D打印的主动脉模型和体外模拟显示虚拟移植术后主体支架和分支支架通畅,拟行LCCA-LSA旁路移植术
手术过程(一):第一个支架释放前,需确保支架远端不覆盖无名动脉
手术过程(二):第一个支架释放后,由于此处预置的输送系统,双内嵌分支常位于升主动脉左前方
手术过程(三):导丝通过球囊扩张准确定位到双分支
手术过程(四):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植入桥接支架
手术过程(五):手术的最终血管造影
术后结果:CTA随访显示主动脉干及分支通畅,未见内漏,双侧超声颈动脉血流正常
病例2(60岁,男性)
主诉:20年前因跌落损伤而导致假性动脉瘤
CTA:无症状主动脉瘤;双侧椎动脉对称,左侧小颈总动脉
手术方案:3D打印的主动脉模型和体外模拟显示虚拟移植术后主体支架和分支支架通畅,拟行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植入重建主动脉弓
术后结果:CTA随访显示主动脉干及分支通畅,未见内漏。双侧超声颈动脉血流正常
病例3(58岁,男性)
主诉:咳嗽及声音沙哑,经检查发现主动脉瘤2周;左侧椎动脉闭塞
CTA:主动脉瘤
手术方案:3D打印的主动脉模型和体外模拟显示虚拟移植术后主体支架和分支支架通畅,拟行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植入重建主动脉弓
术后结果:CTA随访显示主动脉干及分支通畅,未见内漏。双侧超声颈动脉血流正常
病例4(64岁,男性)
主诉:胸痛明显,主动脉瘤4周
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
CTA:主动脉瘤,左椎动脉开口于主动脉弓
手术方案:拟行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植入重建主动脉弓
术后结果:CTA显示双内嵌分支支架形态及通畅性良好。所有患者均行术前、术后的升主动脉、颈动脉、降主动脉压力监测,均未发现明显的临床压力梯度
总结
腔内重建主动脉弓仍有许多挑战,相关装置数量有限、临床证据缺乏,结果也不令人满意。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的设计理念为主动脉弓腔内重建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
专家点评
郭伟教授
单分支支架只能重建主动脉弓上一根分支(如左锁骨下动脉或左颈总动脉),而模块化支架能够重建主动脉弓上全部分支,几乎能够解决主动脉弓部所有问题。相较于单分支支架,模块化支架适应证更广,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