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你了解吗 [复制链接]

1#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主因。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不仅要重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还应重视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与治疗。

头颈部动脉狭窄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严重阶段。伴有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脑卒中是导致严重残疾与死亡的主要类型。年中国一项22个中心、纳入例发病在7天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的前瞻性登记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是46.6%。这项研究还提示,伴有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症状、体征更严重,住院时间更长,复发性脑卒中比例更高。所以,头颈部动脉狭窄应作为脑卒中发生前一级预防的重要干预目标。

随着影像学检查与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对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越来越全面细致,与病理学诊断越来越接近。头颈部血管影像学诊断报告可以给出血管病变部位,并且对动脉存在斑块及性质、动脉发生狭窄及狭窄程度描述得十分详细。

动脉粥样硬化典型病变的发生发展经过四个阶段。第一是脂纹期,脂纹是动脉硬化的早期病变。第二是纤维斑块期,脂纹进一步发展、演变成纤维斑块。第三是粥样斑块形成期,动脉内膜表面可见明显隆起的灰*色斑块。第四是继发性病变期,包括:(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血栓形成;(4)钙化;(5)动脉瘤形成。易损斑块包括动脉斑块部分III期病变和IV期病变,也被称为不稳定斑块。

诊断易损斑块的主要标准是:(1)斑块内活动性炎症;(2)薄纤维帽及大脂质核心;(3)内皮细胞脱落伴表层血小板聚集;(4)裂隙斑块与受损斑块;(5)严重狭窄。

血管超声检查

可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血管超声可以清楚显示颈动脉的斑块性质,通过超声灰阶图像可将斑块分为高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及异质回声斑块。

异质回声斑块内多含有脂质成分、坏死物质或有斑块内出血,常提示为易损斑块;而高回声斑块则多钙化或者富含纤维成分,提示斑块较稳定。

血管超声显示斑块表面不规则或凹陷大于2mm即提示溃疡形成。

颈动脉血管超声在评价血流动力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管造影诊断方法

CT血管造影(CTA)可以清楚显示头颈部动脉的斑块与狭窄程度。CTA三维成像效果较好,空间分辨率高。CT血管分析可以测量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斑块构成和斑块类型。并可根据斑块的密度将斑块分为软斑块(60HU),混合斑块(60~HU)和钙化斑块(Hu)。

对头颈部动脉斑块与狭窄可以进行MRI检查。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可以显示斑块形态、斑块体积,可以分析斑块性质、斑块纤维帽、脂质核心大小、斑块钙化、斑块内出血。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显示头颈部动脉狭窄,并测量狭窄程度。

DSA诊断方法

DSA一直被作为诊断头颈部动脉疾病的金标准。CTA或MRA不能明确的头颈部动脉闭塞性病变,有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治疗指征的患者应进行DSA检查。

DSA可以明确病变部位、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及范围,特别是掌握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侧支循环的建立。DSA作为有创检查,存在手术风险、造影剂过敏及辐射量较大等问题。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治疗

推荐意见:

对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Ⅰ级推荐,A类证据)。如果血脂在正常范围以内,不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Ⅲ级推荐,D类证据)。

对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如果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B类证据)。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

推荐意见:

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对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或斑块伴狭窄50%以上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Ⅰ级推荐,B类证据)。对于颈动脉斑块伴狭窄50%以下的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血脂在正常范围以内,可根据斑块的稳定性和用药的风险效益比个体化考虑是否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Ⅲ级推荐,D类证据)。

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如果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Ⅰ级推荐,A类证据)。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CEA和CAS治疗

推荐意见:

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与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Ⅰ级推荐,A类证据)。

对于有症状颈动脉狭窄,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Ⅰ级推荐,A类证据)。

对于颈动脉狭窄的CEA和CAS的治疗,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Ⅰ级推荐,A类证据)。

本文节选自《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用于科普。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