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选编译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 [复制链接]

1#

血流导向装置已逐渐成为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但其较高金属覆盖率存在穿支动脉闭塞及血栓形成等缺血性并发症风险,抗血小板治疗是降低缺血性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但口服抗凝剂预防缺血并发症的有效性尚未明确。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血流导向装置已逐渐成为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但其较高金属覆盖率存在穿支动脉闭塞及血栓形成等缺血性并发症风险,抗血小板治疗是降低缺血性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但口服抗凝剂预防缺血并发症的有效性尚未明确。为此,日本东京顺天堂大学医院神经介入科的TakashiFujii等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口服抗凝治疗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年10月至年6月医院使用Pipeline装置治疗颈内动脉岩段至垂体上动脉开口处近端的未破裂大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均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方案(阿司匹林mg与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研究根据术前是否同时使用口服抗凝药将病例分为抗凝组(8例)与非抗凝组(例),比较了两组患者术后瘤内DWI高信号征、脑出血、脑梗死、延迟性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以及术后是否给予生命支持治疗,并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预后及OKM分级。

研究结果

表1显示8例抗凝组患者的抗凝方案、临床指标及治疗结局。抗凝组患者术前氯吡格雷的剂量显著低于非抗凝组(50.0mg,p=0.),而抗凝组患者的平均年龄(71.4岁,p=0.)及HAS-BLED评分(2.5分,p=0.)与CHA2DS2-VASc评分(2.8分,p=0.)稍高于非抗凝组。(HAS-BLED评分,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评估;CHA2DS2-VASc评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的评估方法)表1.抗凝治疗和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表2显示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的比较。在此项研究中,抗凝组与非抗凝组分别有1例(12.5%)与46例(31.3%)患者接受了弹簧圈栓塞治疗。抗凝组中,术后DWI高信号者6例(75.0%),非抗凝组例(76.9%)。非抗凝组中,分别有5例(3.4%)及9例(6.1%)患者发生术后脑出血及脑梗死,抗凝组未出现术后脑出血与症状性脑梗死。抗凝组中,2例(25%)出现延迟性动脉瘤破裂,非抗凝组中无延迟性动脉瘤破裂患者(p=0.)。3例(37.5%)抗凝组患者及7例(4.8%)非抗凝组患者接受了术后生命支持治疗(p=0.)。抗凝组与非抗凝组中分别有2例(25.0%)及6例(4.1%)患者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非抗凝组中,29例(19.7%)患者的神经功能在术后出现改善,8例抗凝组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例(95.5%)患者接受了术后随访血管造影检查,其中抗凝组8列,非抗凝组例(95.2%),造影结果显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分别有6例(75.0%)及40例(28.5%)术后OKM分级为A、B或C级(p=0.)。研究中无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相关的致死事件发生。表2.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

研究结论

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前口服抗凝剂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双联抗方案未能明显降低术后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并延迟动脉瘤的闭塞过程。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顾思纯医师

审校

卢旺盛教授

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夹层动脉瘤血流导向术后再破裂1例基底动脉穿支动脉动脉瘤:附9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妊娠期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

WEB治疗动脉瘤≥6个月随访延迟血流残留现象——单中心病例回顾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脑医汇App(原神外资讯/神介资讯App)对患咨询室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解答患者咨询,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