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院神经外科科普脑血管造影与介入 [复制链接]

1#
治白癫疯办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653.html
脑血管造影(DSA)一直以来都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其患病部位可以直观地在显影下呈现,对后期准确对症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拥有比其他如CT,磁共振在内的一切检查无与伦比的精确优势。而随着神经介入治疗材料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日臻完善,脑血管造影术及数字减影下颅内外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已日益普及并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日显重要。因为有了脑血管造影及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其微创、不开颅的手术方式使脑血管疾病治疗变得更为积极、主动。但常常会碰到了许许多多因为脑血管疾病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DSA)或介入治疗的病人及家属追问“脑血管造影是怎么回事?”“有多大危险性?”等等问题,更多的病人及家属在就诊前就了解到可能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但却没有途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产生了疑虑甚至犹豫。那么,什么是脑血管造影,介入治疗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什么是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术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先选择一个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该动脉放置一个动脉鞘,通过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进入所要显示的动脉,后注入含碘造影剂,再沿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称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DSA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所以,DSA在头颈部血管及脊髓血管疾病的检查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DSA?

(1)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其它影像学诊断技术发现的脑血管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以及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双上臂血压差≧20mmHg)和其它怀疑血管狭窄或逆流者。颅内动脉狭窄是卒中发作或再发的重要原因,约30-70%的脑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颈部血管超声可作为初步判断,但明确诊断必须行DSA。

(2)出血性脑血管病。年轻患者出现脑出血者,需高度怀疑颅内动静脉畸形;中老年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90%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可疑动静脉瘘等均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3)患者有明显头晕,特别是怀疑椎-基底动脉病变时。上肢血压明显不对称(20mmHg)或锁骨下动脉盗血。

(4)临床可疑静脉窦炎性或非炎性血栓。

(5)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包括神经皮肤综合症、遗传性疾病、血管炎等),烟雾病。(6)头颈部外伤、外伤性颅内出血、鼻出血、颅面部血管病变。

(7)颅内肿瘤占位。

(8)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血栓形成。

脑血管造影有哪些风险?

什么样的病人不宜做造影检查?

DSA严格来说是一个有创的检查,不能算手术,但只要是有创的检查就会有风险。

(1)DSA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缺血性事件,继发于导管、导丝引起的血栓栓塞或气栓。其他原因包括粥样硬化性板块破裂及血管夹层等。其他较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短暂性皮等盲和健忘症等。极少数血管造影因为颅内压力的轻微变化,可能会诱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破裂,但几率很小。国内外目前统计,总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0.8%,永久性的为0.07%,意思就是一万个造影病人可能会有7个会出现永久的神经功能障碍。

(2)非神经系统并发症:经股动脉的脑血管造影的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腹股沟及腹膜后血肿、过敏反应、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下肢血栓栓塞、肾病、肺栓塞。目前国内外对造影的回顾分析中,血肿发生率0.04%,皮肤过敏0.1%。总的说来,脑血管造影术发生危险和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少见。但有下列这些情况的患者是不能进行造影检查的,包括:1.碘过敏或造影剂过敏;2.金属和造影器材过敏;3.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血小板计数≤50×/L;4.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肌酐umoL/L;5.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点局部感染;6.并发脑疝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

DSA怎么做?

(1)如果病人能配合(有自主行为能力、意识清楚),只要局部麻醉就行了,但对于躁动不安的(如意识不清的)、年龄过小等,考虑检查过程中可能会乱动,影响造影质量,我们需要全麻。

(2)做造影的年龄:目前尚无明确的年龄限制,就是说只要能耐受均可考虑DSA检查。但做检查前必要的检查指标(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没有明显禁忌才能检查。

(3)一般用2-3ml的局麻药物在穿刺点做局部麻醉,常规从患者的股动脉穿刺,沿股动脉逆行插入一根约1.5mm粗的导管,将导管分别选入两侧的颈内动脉起始部和椎动脉的起始部,注入一定量的造影剂,就可以显示脑内的各支血管的形态、对脑组织的供血情况及脑血流的循环情况(如下图所示),从而了解脑动脉、脑组织血液灌注、脑静脉回流是否正常,这是其他检查所不能完成的。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哪些?

目前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以下这些:

1、急性期机械取栓治疗

急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是目前医学高速发展的治疗方法之一。最新的国际多中心试验(MRCLEAN,ESCAPE,EXTEND-IA及REVASCAT)证实了急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作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将这种介入治疗的推荐意见提高到Ⅰ级推荐、A级证据。但这种方法只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在发病4.5h内可在足量静脉溶栓基础上,于发病6h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实施。在发病时间内应给予使用可回收支架的机械取栓治疗,可将血栓及时粉碎并取出,立刻使大脑恢复血液供应,效果很好。2、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成形术或支架治疗针对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和90年代后期应用于临床的血管内支架植入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及椎基底动脉狭窄十分重要的手段,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症广、并发症少等优越性。什么样的血管狭窄需要行支架治疗?血管内支架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认为动脉血管狭窄≥70%,不论有无症状,都需要行血管内支架治疗以消除狭窄,预防中风的发作;血管狭窄介于50%~70%之间者,只要有该血管病变引起的症状,就应该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如果无症状,可以严密观察;血管狭窄<50%,有溃疡性斑块者,不论有无症状,均应及时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图示: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过程示意图A:放置保护伞,B:球囊扩张狭窄血管,C:释放支架,D:回收保护伞,支架放置成功,血管狭窄消失

3、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栓塞介入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0%以上,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如果没有及时正确处理,3周内将有30%-40%的病人会发生再次出血,再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达50%以上。除非病人处于濒死状态,目前均倾向于早期行脑血管造影诊断、早期治疗;目前血管栓塞术主要是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的患者,通过介入技术可将动脉瘤进行填塞,之后通过药物控制术后并发症,可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可避免开颅手术,患者痛苦小。

术中感觉怎样?

造影过程中打造影剂时病人会感到头部或颈部发热等不适,但持续时间仅1-2秒钟,极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感。进行治疗(支架成形术)时可能有类似心绞痛发作的颈痛或胸痛感,这些是正常的,但一有这些感觉就应立即向医生说明。

术后应注意什么?

术后病人应多喝水以利造影剂排出,24小时内尽量不吃高蛋白饮食,尽量勿移动做手术的腿并注意观察穿刺压迫的地方有无血液渗出。术后务必遵医嘱服药,出院后根据医生的要求回院随访。

医院神经外科科室-(医生办),-(护士站)

科室主任、首席专家张新平教授

-;-

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组组长徐庆余电话

感谢您阅读往期消息,更希望您经常与我们互动,对我们的工作批评指正,如有要事或个性化问题,欢迎您直接联系客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