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梭形动脉瘤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去哪里治 http://m.39.net/pf/bdfyy/bdfzj/

笔者第一次看见梭形动脉瘤(Fusiformaneurysms),就觉得它来者不善,事实证明长得不好看的瘤子通常也不好治,所以今天来浅浅聊一聊。

颅内梭形动脉瘤很少见,主要出现在年轻患者中,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3-13%,常出现在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中;如果位于前循环,则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大脑中动脉MCA,随后才是颈内动脉ICA和大脑前动脉ACA。与普通的囊性动脉瘤不同,梭形具有不同的病理、血流动力学、解剖分布、自然病程和治疗方法。产生梭形瘤的主要原因是夹层和动脉粥样硬化,此外,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代谢紊乱、感染、肿瘤浸润,以及医源性也可导致。

图1梭形动脉瘤发病模型。1:正常血管;2:内膜弹力层断裂;3:壁内血肿形成;4:内膜中和下方的脂质沉积;5:内弹性膜劈裂并影响到肌层;6:壁内血肿进一步扩大。A:壁内血肿的进一步扩大;B:在横向和纵向上扩大;C:蛇形通道形成;D:破裂;E:破裂进入动脉腔。

图2梭形动脉瘤案例。A:颈内动脉末端;B:左侧大脑后动脉远端;C:前交通/左侧大脑前动脉;D:小脑后下动脉。(所有案例中,动脉瘤扩张均占到血管壁直径的50%以上)

美国MayoClinic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梭形动脉瘤患者的年破裂率为2.3%,高于普通囊性动脉瘤。看这个长相,第一反应,首选治疗器械肯定是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保留亲代血管血流,同时又阻断动脉瘤流入血流,随着时间流逝,新生内皮细胞覆盖支架,从而将支架重塑到血管壁中。理论上很完美,在前循环中,血流导向装置FD(主要是PED)的疗效也已得到了证明,不过在后循环中与颅内支架一样,都面临着手术风险仍较高的临床现状。(梭形动脉瘤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瘤颈,弹簧圈填塞和钳夹都比较难,一般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治疗,譬如旁路手术、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和最新的FD)

图3使用4枚PED治疗后循环梭形动脉瘤(基本上就是个血管内重建~)

图4DemetriusK.Lopes教授(RushUniversityMedicalCenter)等的研究显示,后循环动脉瘤PED治疗后,其形状与主要终点(神经系统疾病和死亡)和并发症的关系(梭形vs其他,p=0.;梭形vs夹层,p=0.)

图5同样来源于DemetriusK.Lopes教授(RushUniversityMedicalCenter)等的研究,多元COX风险回归提示,三个以上PED的使用、梭形动脉瘤和动脉瘤尺寸是后循环动脉瘤PED治疗后,神经系统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因子

当然,FD没出现前,外科治疗毫无疑问处于梭形动脉瘤治疗的最前沿,从年起,CharlesG.Drake教授和同事们就发表了一系列后循环梭形动脉瘤的手术报道(这位钳夹那期也出过镜,是Drake开窗夹的发明人;同时与JohnAllcock博士一起,也是最早发现动脉瘤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延迟现象的人),当时术者即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临床和侧枝供应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

图6CharlesG.Drake教授(~)

图7前循环M1梭形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示意图。A:EC-IC旁路加钳夹;B:旁路加弹簧圈栓塞;C:动脉瘤扩展涉及MCA分叉时可能需要使用介入植入物;D:同C不过使用的是血管重建术;E:动脉瘤本身有穿支,使用近端钳夹的EC-IC旁路;F:同E,不过使用的是远端钳夹的EC-IC旁路;G:在F的基础上增加弹簧圈填塞。(每次看示意图,都不禁感慨外科医生创造力惊人)

此后,外科旁路手术进化为不同的阶段。M.YasharS.Kalani教授(BarrowNeurologicalInstitution)和RobertF.Spetzler教授等(这些人,这个研究所~),年发表的椎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11例经验显示,主要使用EC-IC旁路,完全或部分阻塞BA或PICA远端后,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18.2%;术后平均随访71.6个月后,旁路通畅率为92.3%,最终死亡率为45.5%,复发率36.4%。提示这类病变极具挑战性,虽已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长期结局仍很差。

图8Kalani教授等对后循环巨大复杂动脉瘤的治疗策略。通过阻断椎动脉(A)或基底动脉(B)来减少流量,旁路选择(C)STA-SCA,(D)STA-PCA,或双管STA-SCA/STA-PCA(E)。(SCA,小脑上动脉;STA,颞浅动脉;PCA,小脑后动脉;BA,基底动脉)

另一篇MichaelT.Lawton教授(UniversityofCalifornia)等的报道,则将后循环非囊性复杂动脉瘤—主要是延长的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EC-IC(STA-SCA和STA-PCA)旁路主要用于逆流,第二阶段IC-IC(VA-SCA)用于改变流向、减少流量,而第三阶段(MCA-PCA)则用于远端闭塞。研究者们发现,第一阶段的旁路通畅与不良预后无关,而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的血流逆转增加了危险的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动脉瘤远端后循环的旁路不能改变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第三阶段的旁路手术增加了术后脑干梗塞的风险,需加用抗血小板药物。(虽然这种病本来就不好治,但这个旁路手术,也忒复杂了。。。而且手术死亡率虽然从第一阶段的80%降到了第三阶段的50%,但还是很高~)

图9Lawton教授等的基底动脉干延长型动脉瘤三个阶段治疗示意图

图10三阶段手术旁路和流量变更后的结果,A:STA-SCA旁路和血流逆转,引起动脉瘤血栓形成和穿支动脉闭塞;B:VA-SCA旁路和单侧椎动脉钳夹减少血流,形成顺行血流并引起一些动脉瘤血栓的形成,但未能完全稳定动脉瘤;C:MCA-PCA搭桥,以及远端动脉瘤钳夹,保留顺行血流,但在部分患者可出现远端基底动脉穿孔。

最后,看一个后循环梭形动脉瘤(Posteriorcirculationfusiformaneurysms,PCFAs),FD治疗的部分研究结果。今天的小小总结,梭形动脉瘤不好治,尤其是后循环,治疗需大胆,操作要谨慎。

图11部分近期FD治疗PCFAs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AhmedJ.Awad,JustinR.Mascitelli,RehamR.Haroun,etal.Endovascularmanagementoffusiformaneurysmsintheposteriorcirculation:theeraofflowdiversion.NeurosurgFocus42(6):E14,.

2.MichaelT.Lawton,AdibA.Abla,W.CalebRutledge,etal.Bypasssurgeryforthetreatmentofdolichoectaticbasilartrunkaneurysms:aworkinprogress.Neurosurgery793-99,.

3.M.YasharS.Kalani,JosephM.Zabramski,PeterNakaji,RobertF.Spetzler.Bypassandflowreductionfor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