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两例BDG集团宋冬雷教授在西家ArtisQbiplane双平板血管造影系统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病例。
颅内支架网丝可以防止弹簧圈突入到载瘤动脉,因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对于超宽颈、夹层及梭形动脉瘤等。
当支架植入颅内后,医生需要及时了解支架在颅内情况。支架是否完全打开?有无残余狭窄?打开后的支架是否顺应血管形态贴壁?这一系列的问题医生需要立刻知道,方便做出下一步治疗。常规的透视或者造影由于投照角度的局限性无法全面评估支架形态。
而西门子全新的DynaCTHDR、10sDSA、以及影像融合(3D与DynaCT)都可以清晰判断支架植入状况。
病例一:
男性患者,57岁,因间断头痛3年,发现颅内动脉瘤10天入院。
病史:3年来无明显原因间断头痛,为右侧颞枕部间断跳痛,较剧烈,休息后可缓解。10医院行MRI+MRA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瘤可能,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为进一步治疗入院。
治疗方案: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认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2个串联动脉瘤,约2.5×3mm,相对宽颈,且压颈示前交?通动脉代偿良好,后交通动脉无明显代偿。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
术前3D,明确诊断:
在Lvis支架全部释放后,立即行DynaCTHDR平扫观察支架形态。
增加MPR厚度,从整体上观察支架形态。
减少MPR层厚,从断面上观察支架打开情况。
采集稀释增强的DynaCTHDR,观察支架贴壁。
层厚加大,从整体上观察支架贴壁状态。
MPR薄层观察支架贴壁
利用影像融合,将术后3D与平扫DynaCTHDR融合,也可观察支架贴壁状况。
病例二:
女性患者,59岁,因“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7年余,发现前交通动脉瘤10余天”入院。
病史:7年前因蛛网医院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行动脉瘤栓塞术。一年后复查瘤颈少量残留,前交通小突起。年1月8医院复查DSA提示,左侧后交通动脉瘤颈复发,前交通宽颈分叶状动脉瘤,入院进一步治疗。治疗方案: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认前交通动脉瘤,相对宽颈,分叶状,大小约2×4mm,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大小约2×3mm。先进行前交通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复查确认效果满意后,再行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
术前3D诊断:
Lvis支架在颈内动脉全部释放后,立即行DynaCTHDR平扫观察支架形态。
加大层厚,从整体上观察支架形态。
减少MPR层厚,从断面上观察支架展开情况。
利用10sDSA来观察支架植入状态。
支架的展开形态和贴壁状况需要DynaCTHDR平扫和增强两次采集才能获得,而10sDSA一次采集,就能完成支架形态和贴壁情况的诊断。
用10sDSA的Mask蒙片相来观察支架形态。
利用双容积将Mask蒙片和血管融合起来观察支架贴壁状态。
通过以上两个病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用全新的DynaCTHDR、影像融合(3D与DynaCT)还是10sDSA技术,都可以快速、准确的帮助医生来完成支架植入后的诊断。随着介入治疗水平的日益提高,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也得到广泛的推广,西门子软件平台为术者提供了多种方式来解决支架植入后的诊断问题,让患者得到精准医疗。
想要了解更多ArtisQbiplane和介入影像的小知识,请猛戳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