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tzler,R.F.,etal.,Ten-yearanalysisofsaccularaneurysmsintheBarrowRupturedAneurysmTrial.JNeurosurg,:p.1-6.]
(译者:岳鹏杰审校:张华楸)
Background
研究背景
BRAT(BarrowRupturedAneurysmTrial)是美国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主导进行的单中心前瞻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随机临床试验。该试验使用了前瞻性的治疗意向为引导的设计方法,将所有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随机分为动脉瘤夹闭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两个组,进而比较两组间患者的预后有无差异,从而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其最终目标是十年随访,该研究比较了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先前已报告了该试验的1年,3年和6年的结果。
研究目的
在本篇研究中,作者介绍了囊状动脉瘤的BRAT的10年结果。先前已经报告了该试验的第1年,3年的随访结果,以及主要关于囊状动脉瘤的第6年的试验结果。这份最终的比较夹闭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报告仅限于分析那些由于囊状动脉瘤破裂而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
研究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有例囊状动脉瘤的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手术夹闭组和介入栓塞组(每组人)。主要结局分析基于指定的治疗组而进行。不良结局定义为患者的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2。不参与治疗过程的神经放射科医生对动脉瘤术后闭塞的程度进行了判断。
研究结果
在随访的10年中,这两个治疗组的不良结局(mRS评分2)或死亡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由于对患者病情的进一步评估,在例分配给手术夹闭组的患者中,有1个(1%)被重新分配到介入栓塞组进行栓塞治疗。在例原本分配给介入栓塞组的患者中,有64个(36%)最终进行了手术夹闭。初次住院后,有例手术夹闭中的2例(0.8%)和例介入栓塞术中的23例(20%)出现动脉瘤复发,需要再次治疗(p0.)。在10年的随访中,夹闭的动脉瘤中有93%(50/54)被完全消除,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中只有22%(5/23)(p0.)达到完全闭塞的治疗效果。两名患者有再出血的记录,均死亡,且均在介入栓塞队列中(2/83);手术夹闭的队列中没有患者(0/)死亡(p=0.04)。在这2例患者中,有1例的出血不是由于目标动脉瘤,而是由于偶然的基底动脉瘤引起的,而这个动脉瘤和目标动脉瘤同时进行了介入栓塞治疗。
研究结论
通过衡量mRS评分或死亡结局,两个指定的治疗组之间的临床结局没有显著差异。介入栓塞组在1年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结局较好,但1年后这种差异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夹闭组相对于介入栓塞组,有更高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以及更低的复发后再治疗率。
图一展示了本研究中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动脉瘤分布情况,在后循环动脉瘤两种治疗方式选择有差异。
图二展示了本研究中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的对比情况,在前循环动脉瘤两种治疗方式选择无差异。
表一本研究中,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的手术夹闭组及介入治疗组中,mRS2分(预后不良)的患者比例在各个随访时间点,两组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手术夹闭及介入治疗的短期以及长期预后没有明显差异。
表二本研究中,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的手术夹闭组及介入治疗组中,死亡病人的患者比例在各个随访时间点,两组间也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手术夹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结局亦没有明显差异。
表三表示手术夹闭及介入栓塞治疗在各个随访时间点动脉瘤的完全闭塞情况。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各个时间点,手术夹闭的动脉瘤完全闭塞情况均明显优于介入栓塞治疗组(P0.),提示有更小的动脉瘤复发及再治疗的几率。
表四表示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两组之间,后循环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介入栓塞组在1年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结局较好(p=0..05),但1年后这种差异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五表示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两组之间,前循环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统计分析结果,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表明上述两种方法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在各个随访时间点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