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颅内动脉瘤
又被确诊患有房颤
治疗原则相悖
手术风险叠加
治疗面临困境重重
近日
医院
多学科协作
为合并房颤患者成功治疗
颅内动脉瘤
真正实践“心脑同治”
一名65岁的女性患者,1年前因头痛确诊颅内动脉瘤,9个月前因心悸确诊房颤,6个月前在外院拟行动脉瘤栓塞术时因房颤发作手术风险增加未能实施,如果先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又会因围手术期需使用抗凝剂,一旦遭遇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危及生命而无法实现。
对患者的治疗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均面临较大风险。
患者得知医院不仅拥有久负盛名的房颤治疗中心,还成立了神经介入科,旨在践行“心脑同治”且颅内动脉瘤诊疗水平先进,遂来院就医。
经房颤专家和神经介入专家共同谨慎研究,为患者做出个性化、相对低风险的诊疗方案:在心内科医生保驾护航下,由神经介入科医生先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再行房颤射频消融术。
年5月28日为患者实施脑血管造影术,术中见前交通动脉瘤,大小约5.5mm×5.6mm,属易破裂形态。
术前造影三维成像: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大小5.5mm*5.6mm,瘤颈宽大
手术遭遇难题在于,瘤颈宽大的动脉瘤若选择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有助于降低手术难度,但支架植入术后需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长达数月,如再叠加房颤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则出血风险骤增,如不叠加抗凝治疗又会延误房颤治疗、诱发缺血性事件。
艰难时刻,神经介入科手术团队医师们艺高人胆大,果断采取了操作难度更大、失败风险更高的球囊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并获得成功,此种术式因无支架植入而无需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避免为将来的房颤手术及抗凝治疗增加障碍。
术中路径图:球囊覆盖瘤颈,栓塞即将开始
术中路径图:球囊覆盖瘤颈,栓塞即将开始
手术过程中,心内科、麻醉科与手术医师通力配合,患者平安结束手术。
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三日后出院并预约1个月后再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届时已无后顾之忧。
“心脑同治”是适应当前疾病谱的便民利国的诊疗模式,狭义的“心脑同治”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共存患者的联合诊疗,通常治疗原则相同,较为容易实现;广义的“心脑同治”则是心脏病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联合诊疗,涉及病种多样,病情复杂,治疗原则可能相悖,实施难度更大。
医院神经介入科在连续施行多例心脑血管联合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此次为合并房颤患者成功治疗颅内动脉瘤,与心内科共同为践行广义的“心脑同治”扩展了内涵,作出了示范。
来源:医院王洋
编辑:魏晓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