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辛温发散类第7味药大蒜19种疾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雀斑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14221.html

总第7期

《淅江周正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益版》第六版

《药食同源学》就是用专业的中药知识来指导食物如何最有效的调理疾病。

《药食同源学》是一门有别于职业中医师《中药学》的新学科,操作的风险性远远低于《中药学》。

辛温发散类第6味药

大蒜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以独头紫皮者为佳。

别名葫,葫蒜,荤菜,独蒜,独头蒜。

温,辛、甘。

温中健胃,消食理气,行气消积,解*杀虫,消肿止痛,止泻止痢,治肺,驱虫,此外还有温脾暖胃,脘腹冷痛。

治痈疽肿*,白秃癣疮,痢疾泄泻,肺痨顿咳,蛔虫蛲虫,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

钩虫病肺痨(肺结核),百日咳。

现代又用于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流感,流脑等。

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生食、煨食、煮粥、煎汤,或捣泥、为丸服。一般以紫皮蒜强于白皮蒜,生用强于熟用。

: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生食有明显的刺激性,可引起口、舌灼痛感、恶心等。吃蒜还会产生口臭,大量服用,可减少胃液分泌。

:凡阴虚火旺者,肺、胃有热,血虚目昏,以及狐臭病人均忌用。

临床应用一治疗细菌性痢疾。

大蒜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临床疗效亦明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亦称为志贺菌病,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素入血。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性脑病。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转为慢性者,可能是未经及时正规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用法:一灌肠法:先用生理盐水~毫升洗肠,再以经水浴加温至37~38℃10%的大蒜浸出液毫升,于10分钟内缓缓注入肛门内,嘱患者忍耐15~30分钟后排便。每日1~2次,3日后可改为每日1次,6~10次为一疗程。此法的缺点为肛门直肠及回盲部有烧灼感,初次灌肠时可出现腹痛,但均为一过性。孕妇忌用。

日服3~4次(10岁以上儿童每次10毫升,10岁以下每次5毫升,2~3岁每次2.5毫升)。

观察数百例,平均治愈率为95%以上,体温平均1~2日降至,正常,里急后重平均2~5日消失,大便平均2~4日恢复正常,一般不致引起便秘。

据临床及实验观察,紫皮蒜较白皮蒜杀菌及抑苗作用强,新鲜的比陈旧的效力好。对用大蒜保留灌肠治疗的例急、慢性菌痢患者,治疗后行乙状结肠镜检查,病变完全恢复正常者例(96.9%),平均时间为6.3日,证明大蒜灌肠治疗在促使远端结肠病变愈合方面有特殊效果。

此外,据实验室观察,痢疾杆菌在大蒜培养基中,经较长时间后对大蒜的适应能力便逐惭增高,并产生明显的抗药性;至于痢疾患者在应用大蒜口服或灌肠治疗中,尤其是较长期的治疗中能否产生抗药性尚需进一步观察。

附注: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流行期为6~11月,发病高峰期在8月。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1.急性菌痢

主要有全身中*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中度*血症表现,畏寒、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排便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常伴肠鸣音亢进和左下腹压痛。一般病程10~14天。

(2)轻型(非典型)全身中*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一般腹泻次数每日10次以下。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多见于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有严重全身中*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4)中*型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患者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皮肤花纹、反复惊厥、嗜睡,甚至昏迷,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和混合型(兼具以上两型的表现,最为凶险)。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二治疗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肠病是由于溶组织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痢疾阿米巴也是根足虫纲中最重要的致病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并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和其他部位,形成溃疡和脓肿。

用10%大蒜浮游液或大蒜浸出液70~毫升(37~38℃)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同时每日取紫皮生大蒜一颗,分三次生食。

治疗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治愈率88%,实践证明,紫皮大蒜较白皮大蒜效力大。治愈病例,为了防止复发,在症状消失后,仍须继续食紫皮蒜1~2月。

肠阿米巴病是溶组织内阿米巴所致的肠道感染,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典型表现有粘液血便等痢疾样症状,称为阿米巴痢疾。非典型表现有阿米巴肠炎,阿米巴瘤,阿米巴性阑尾炎,以及爆发性结肠炎等。本病易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症状体征

潜伏期一般为3周,亦可短至数日或长达余年。

1、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间歇出现腹痛、腹泻,粪便中有包囊。常为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虫主混合感染。肠道病变轻微,有抗体形成,当肌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发生痢疾或肝脓肿症状。

2、普通型包括急性与慢性两种表现,全身症状轻,无发热,起病缓慢呈间歇性腹泻又称阿米巴痢疾。典型急性表现为粘液血便呈果酱样,每日10余次,便量中等,粪质较多,有腥臭,答辩镜检可发现滋养体。本型的基本表现为结肠直肠炎热,症状轻重与病变程度有关,如病变局限于盲肠、升结肠、粘膜溃疡较轻时有便此次增多,偶血便,溃疡较时表现为典型缓解,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易复发或转入慢性。慢性者各种症状可交替持续数月或数年,反复迁延发作后可致贫血、乏力、腹胀、排便规律改变或肠道功能紊乱,体检触及结肠增厚与压痛。大便镜检可有滋养体和/包囊。

伴里急后重,粪便量多,伴有呕吐、失水,甚至虚脱或肠出血、肠穿孔或腹膜炎。本型少见常发生在感染严重、营养不良,孕妇或接受激素治疗者。

三防治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该病是由流感病*引起,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甲型H1N1也就是甲型一种。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用10%大蒜溶液(含普鲁卡因0.5%)每4~6小时肌肉注射10毫升,对散发性单纯型流行性感冒有较好疗效,有些病例在48小时内体温即完全恢复正常。采用10%大蒜汁(内加3%普鲁卡因)每日滴鼻3次,每次6~8滴,连用3天,可起到预防作用。

流行性感冒流感病*不耐热,℃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剂等)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甲型流感病*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临床表现

潜伏期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

流感多发群体

流感多发于活动范围较大或聚集性活动较多的青少年和青壮年,机体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儿童或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流感病*后易发展成重症病例而致命。

疾病表现

单纯型流感:最常见,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流感与普通感冒相似,症状轻,2-3天可恢复。

肺炎型流感:实质上就是并发了流感病*性肺炎,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咳嗽、咳血痰或脓性痰、呼吸急促、紫绀,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胸片提示两肺有散在的絮状阴影。痰培养无致病细菌生长,可分离出流感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

中*型流感:极少见,表现为高热、休克、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症状,病死率高。

胃肠型流感:除发热外,以呕吐、腹痛、腹泻为显著特点,儿童多于成人。2-3天即可恢复。

特殊人群流感临床表现

①儿童流感:在流感流行季节,有超过40%的学龄前儿童及30%的学龄儿童罹患流感。一般健康儿童感染流感病*可能表现为轻型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及咽痛、头痛,少部分出现肌痛、呕吐、腹泻。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出现高热惊厥。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常有败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在小儿,流感病*引起的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常见。

②老年人流感:65岁以上流感患者为老年流感。因老年人常常存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原发病,因此老年人感染流感病*后病情多较重,病情进展快,发生肺炎率高于青壮年人,其他系统损伤主要包括流感病*性心肌炎导致的心电图异常、心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塞,也可并发脑炎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等。

③妊娠妇女流感:中晚期妊娠妇女感染流感病*后除发热、咳嗽等表现外,易发生肺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发病2天内未行抗病*治疗者病死率明显增加。

④免疫缺陷人群流感: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人群、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流感病*后发生重症流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由于易出现流感病*性肺炎,发病后可迅速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紫绀,病死率高。

四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不引起症状不易被发现,而病人经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人群普遍易感,本病隐性感染率高。人群感染后仅约1%出现典型临床表现。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

一在预防和对带菌者的治疗上曾采用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带菌阳性率由1.5%增至3%;服大蒜后继续观察15天,阳性率逐渐降低至零。二用于治疗,以10%大蒜蒸馏液(加0.5%普鲁卡因稀释)肌肉注射。5岁以内首次剂量5~10毫升,以后每6小时5毫升。5~10岁首次10~15毫升,以后每6小时10~12毫升。11~15岁首次15~20毫升,以后每6小时10~20毫升。15岁以上者,首次20毫升,以后每6小时20毫升治疗84例普通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2例复发,经再用大蒜液治疗而愈)。疗程平均7.6天,体温恢复正常平均3.7天,颈强直消失平均5.1天,克氏征转阴平均5天,脑脊液恢复正常平均6.1天。治疗中未见局部或全身反应及血尿现象。

本病遍布全球,在温带地区可出现地方性流行,全年经常有散发病例出现,但在冬春季节会出现季节性发病高峰。我国曾先后发生多次全国性大流行,自年开展A群疫苗接种之后,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但近些年B群和C群有增多趋势,个别省份发生过C群引起的局部流行。

本病暴发型病死率较高,其中脑膜脑炎型及混合型预后更差。并发症及后遗症均有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肢端坏死、瘫痪、癫痫和精神障碍等。

疾病症状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7天,一般为2-3天。

普通型

流行性脑膜炎本病绝大多数为普通型。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鼻塞、咽痛等,持续1-2天,此期易被忽视。2.败血症期多数起病后迅速出现高热、寒战、体温迅速高达40℃以上,伴明显的全身中*症状,头痛及全身痛,精神极度萎靡。幼儿常表现哭闹、拒食、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和惊厥。70%以上皮肤黏膜出现瘀点,初呈鲜红色,迅速增多,扩大,常见于四肢、软腭、眼结膜及臀等部位。本期持续1-2天后进入脑膜炎期。3.脑膜脑炎期除败血症期高热及中*症状外,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以及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重者谵妄、抽搐及意识障碍。有些婴儿脑膜刺激征缺如,前囟未闭者可隆起。本期经治疗通常在2-5天内进入恢复期。4.恢复期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皮肤瘀点、瘀斑吸收或结痂愈合。神经系统检查均恢复正常。病程中约有10%的患者可出现口周疱疹。患者一般在1-3周内痊愈。

暴发型

少数患者起病急剧,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儿童多见。1.暴发型休克型严重中*症状,急起寒战、高热、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瘀点、瘀斑,可迅速增多融合成片。随后出现面色苍白、唇周及肢端发绀,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若抢救不及时,病情可迅速恶化,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加重,血压显著下降,尿量减少,昏迷。2.暴发型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伤,常于1-2天内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深,迅速出现昏迷。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可有惊厥,锥体束征阳性,严重者可发生脑疝。3.混合型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

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可见少数出血点。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脑膜炎奈瑟菌生长。

(四)慢性型

少见,一般为成人患者,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常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12小时后缓解,相隔1-4天再次发作。每次发作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亦可出现瘀点。常伴关节痛、脾大、血液白细胞增多,血液培养可为阳性。

五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而全世界病例数每年高达00例,死亡数10例。临床表现

一多发群体

人类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据不同报道,发病与隐性感染的比例为1:25-0。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较女性多。约在病后一周可出现中和抗体,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续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发病者罕见。

二疾病症状

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二)极期: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及颅内高压、脑疝、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三)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三疾病危害

多数病人经治疗后痊愈。少数病例因脑组织病变较重而恢复较慢,有的不能恢复而留有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病变严重者,有时可因中枢性呼吸及/或循环衰竭、或并发小叶性肺炎而死亡。

大蒜的治疗效果:

以大蒜液静脉点滴治疗乙脑17例,除1例重症患者在神志转为清醒、一般情况好转而体温迟迟不降时加用抗菌素外,其余均未用任何抗菌素,只辅以脱水剂、镇静剂及退热疗法,少数加用了激素。结果16例痊愈,未遗留严重后遗症;另1例重症患者昏迷高烧,于入院后一天死于呼吸衰竭。治愈病例,神志恢复时间3天以下4例,3~5天7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天以下3例,3~5天6例,6~8天3例,9~12天3例,13天以上1例。用法:5%大蒜液成人每日80毫升,小儿20~40毫升,分二次静脉滴注。据临床观察,大蒜液能较快的控制病情发展。对入院时神志恍惚、烦躁及寒战高热的患者,经治疗只有少数进入全昏迷,大多数于1~2天停止发展,很快清醒稳定。疗程短,且很少发生合并症。

六治疗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又名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呈大叶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常见诱因有受凉、劳累或淋雨等。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肺实质炎症。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和冬春季节。

常见诱因有受寒、淋雨、醉酒或全身麻醉手术后、镇静剂过量等。主要病理改变为肺泡的渗出性炎症和实变。临床症状有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典型的X线表现为肺段、叶实变。病程短,及时应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可获痊愈。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病变广泛者可伴气促和紫绀。

2.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3.重症者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谵妄等。亦可发生周围回圈衰竭,并发感染性休克,称休克型(或中*性)肺炎。4.急性病容,呼吸急促,鼻翼扇动。部分患者口唇和鼻周疱疹5.早期肺部体征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减低和胸膜摩擦音。实变期可有典型体征,如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有湿罗音或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

大蒜治疗效果:

用大蒜糖浆15~20毫升,每4小时服1次(一般用10%,也有用%的)。治疗9例,6例治愈,3例效果不满意。治愈病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3天,症状及体征于热退后均迅速改善或消失。X线胸部复查,均在3~6天后阴影逐步减退或消失。

七治疗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程可迁延数个月左右,故称“百日咳”。

本病传染性很强,常引起流行。患儿的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可因并发肺炎、脑病而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菌苗的广泛接种,我国百日咳的流行已大大减少,发病率、病死率亦明显降低。

临床表现潜伏期2~21天,一般为7~14天

百日咳

1、前驱期自发病至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一般为7~10天。最初有咳嗽、打喷嚏,伴低热约3天,以后咳嗽日渐加重,常日轻夜重。

2、痉咳期出现明显的阵发、痉挛性咳嗽,一般持续2~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痉咳特点为成串的、接连不断的痉挛性咳后,伴一次深长吸气,此时因较大量空气急促通过痉挛着的声门发出一种特殊的高音调鸡啼样吸气性吼声俗称“回勾”。然后又发生一次痉咳,反复多次,直至咳出大量粘稠痰液,同时常伴呕吐。痉咳时患儿常面红唇绀,舌向外伸、表情焦急、颈静脉怒张、躯体弯曲。由于剧咳可致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衄,重者颅内出血、痉咳次数随着病势发展而增多,每于进食、哭闹、受凉、烟尘刺激、情绪激动等均可诱发。痉咳间歇期患儿玩耍活动如常。本期若无并发症,体温多正常。

3、恢复期此期痉咳缓解、“回勾”消失至咳嗽停止,约为2~3周。并发肺炎、肺不张等其它病症,可迁延不愈,持续数月。

整个病程中体检很少阳性发现,痉咳严重时已有切齿的小儿,可见舌系带溃疡、新生儿和3个月以下婴儿常不出现典型痉咳,多见咳数声后即发生屏气、发绀,以至窒息、惊厥或心脏停搏。成人百日咳一般较轻,仅有持续咳嗽。

多发群体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新生儿也不例外,因自胎盘传入的母体抗百日咳抗体,为非保护性抗体,不能保护新生儿。无论菌苗全程免疫者或自然感染者,均不能提供终生免疫。这是由于百日咳发病率较低,接触百日咳杆菌机会少,免疫力不强,因此均可再次感染。5岁以下多见,一般为散发性,儿童集体机构可发生流行。自菌苗接种后发病率明显下降,有些国家中断菌苗接种则发病率上升,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也有明显下降,接种菌苗后一般可获数年免疫力。据统计,接种超过12年者,百日咳发病率可达50%,因此百日咳的发病率可向大儿童及成年人转移。

疾病危害

因为剧烈的痉挛性咳嗽,患儿常咳得面红耳赤、涕泪交流、舌向外伸、最后咳出大量粘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如此一日发作几次乃至30-40次,尤以夜间明显,年龄愈小,病情愈重。3个月的婴儿常表现为阵发性屏气、青紫、窒息,而没有大婴儿出现典型剧烈的痉挛性咳嗽,有的甚至出现全身痉挛、意识丧失乃至死亡。也可能合并脑病,均可导致脑缺氧和脑组织损害,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

大蒜治疗效果:

服用20%大蒜浸出液(加适量食糖,5岁以上每次15毫升,并经鼻作15~20次深呼气,每次持续15分钟,每日2次,疗程为5天。一法用生大蒜30~40克捣烂装瓶加塞,用气球作加压吸入,每日1次,每次15分钟,7~17夭为一疗程,治疗例,对卡他期的疗效为%,痉挛期63.9%,恢复期40%。

八治疗白喉。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伪膜为特征。严重者全身中*症状明显,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临床表现

白喉可分为四种类型,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的白喉。成人和年长儿童以咽白喉居多,其他类型的白喉较多见于幼儿。

1.咽白喉

(1)轻型发热和全身症状轻微,扁桃体稍红肿,其上有点状或小片状假膜,数日后症状可自然消失。

(2)一般型逐渐起病,有乏力、胃纳差、恶心、呕吐、头痛、轻至中等度发热和咽痛等症状。扁桃体中度红肿,其上可见乳白色或灰白色大片假膜,但范围仍不超出扁桃体。假膜开始较薄,不易剥去,若用力拭去,可引起小量出血,并在24小时内又形成新的假膜。

(3)严重型扁桃体和咽部水肿、充血明显。假膜在12~24小时内蔓延成大片。除扁桃体外,还波及腭弓、上腭、悬雍垂、咽后壁和鼻咽部,甚至延及口腔黏膜。口腔有腐臭味,颈淋巴结肿大,颈部肿大如“牛颈”。全身中*症状严重者可有高热或体温不升、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呕吐、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亦有出血等危重症状。

2.喉及气管支气管白喉

大多由咽白喉扩散至喉部所致,亦可为原发性。多见于1~5岁小儿。起病较缓,伴发热,咳嗽呈“空空”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同时由于喉部有假膜、水肿和痉挛而引起呼吸道阻塞症状,吸气时可有蝉鸣音,严重者吸气时可见“三凹征”。喉镜检查可见喉部红肿和假膜。假膜有时可伸展至气管和支气管、细支气管。

3.鼻白喉

少见。指前鼻部白喉而言。鼻白喉可单独存在,或与喉白喉、咽白喉同时存在。多见于婴幼儿。病变范围小,全身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浆液血性鼻涕,以后转为厚脓涕,有时可伴鼻衄,常为单侧性。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糜烂及结痂,鼻前庭或中隔上可见白色假膜。

4.其他部位白喉

(1)皮肤或伤口白喉不多见,系由皮肤或黏膜直接或间接感染而得。本型症状虽不重且易于传播。

(2)其他外阴、脐、食管、中耳、眼结膜等处偶尔可发生白喉。局部有炎症和假膜,常伴继发感染。全身症状轻。

大蒜的治疗效果:

用去皮生大蒜3~5克,置75%酒精内浸3~5分钟,放入消*器皿中捣烂如泥状。取2x2厘米消*纱布垫涂上蒜泥约1~2克,贴于患者双手"合谷"穴,绷带固定。经4~6小时,局部可有痛痒及灼热感,8~10小时,表面出现水泡,用消*针刺破拭干,涂以龙胆紫液,消*纱布包扎,防止感染。

治疗16例(9例找到白喉杆菌),其中4例同时加用青霉素,均获痊愈。一般敷药B~10小时后咽喉病灶即明显缩小以至消失,伪膜逐渐脱落,乃至痊愈。

九治疗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菌,下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结核病~0万,每年约有万人死于结核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认为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临床表现

疾病症状

1.全身症状:肺结核患者常有一些结核中*症状,其中发热最常见,一般为午后37.4℃~38℃的低热,可持续数周,热型不规则,部分患者伴有脸颊、手心、脚心潮热感。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空洞形成或伴有肺部感染时等可表现为高热。夜间盗汗亦是结核患者常见的中*症状,表现为熟睡时出汗,几乎湿透衣服,觉醒后汗止,常发生于体虚病人。其他全身症状还有疲乏无力、胃纳减退、消瘦、失眠、月经失调甚至闭经等。

2.咳嗽:常是肺结核患者的首诊主诉,咳嗽三周或以上,伴痰血,要高度怀疑肺结核可能。肺结核患者以干咳为主,如伴有支气管结核,常有较剧烈的刺激性干咳;如伴纵隔、肺门淋巴结结核压迫气管支气管,可出现痉挛性咳嗽。

3.咳痰:肺结核病人咳痰较少,一般多为白色黏痰,合并感染、支气管扩张常咳*脓痰;干酪样液化坏死时也有*色脓痰,甚至可见坏死物排出。

4.咯血:当结核坏死灶累及肺毛细血管壁时,可出现痰中带血,如累及大血管,可出现量不等的咯血。若空洞内形成的动脉瘤或者支气管动脉破裂时可出现致死性的大咯血。肺组织愈合、纤维化时形成的结核性支气管扩张可在肺结核痊愈后反复、慢性地咯血或痰血。

5.胸痛:胸痛并不是肺结核的特异性表现,靠近胸膜的病灶与胸膜粘连常可引起钝痛或刺痛,与呼吸关系不明显。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胸膜炎会引起较剧烈的胸痛,与呼吸相关。胸痛不一定就是结核活动或进展的标志。

6.呼吸困难:一般初发肺结核病人很少出现呼吸困难,只有伴有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时会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支气管结核引起气管或较大支气管狭窄、纵隔、肺门、气管旁淋巴结结核压迫气管支气管也可引起呼吸困难。晚期肺结核,两肺病灶广泛引起呼吸功能衰竭或伴右心功能不全时常出现较严重的呼吸困难。

7.结核性变态反应:可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临床表现类似于风湿热,主要有皮肤的结节性红斑、多发性关节痛、类白塞病和滤泡性结膜角膜炎等,以青年女性多见。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无效,经抗结核治疗后好转。

总之,肺结核并无非常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有些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如伴有免疫抑制状态,临床表现很不典型,起病和临床经过隐匿;或者急性起病,症状危重,且被原发疾病所掩盖,易误诊。

大蒜的治疗效果:

采用大蒜液气管内注射。全疗程分为六个阶段,每阶段治疗5日(每日1次注射10毫升),休息2日,集菌法验痰(疗程结束时作痰培养)。药液浓度第一阶段用1%,以后每个阶段依次递增为2%,3%,4%、5%及6%。若病人中途不能耐受高浓度时,可依其能耐受之浓度注射。适应症:支气管结核新鲜空洞,痰结核菌阳性者,切肺、胸改、填充术后痰仍阳性者。相对适应症:双侧慢性纤维空洞、支气管结核,以及作为准备手术的慢性纤维空洞型患者的术前用药(先消灭或减少细菌,防止支气管结核)。禁忌症:心脏病,肺气肿具有剧咳者,气喘病,高血压病,普鲁卡因过敏者,对大蒜臭气特殊厌恶者。观察17例,治疗前均经各种抗痨药长期应用效果都不满意,特别是痰中结核菌不能转阴,经注射大蒜液后,痰阴转者12例;有空洞者13例,闭合4例,缩小3例,无改变6例。

十治疗伤寒、副伤寒及副伤寒甲带菌者。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伤寒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它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与伤寒相同。

伤寒、副伤寒的症状表现: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一)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本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二)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1、高热高热持续不退,多数(50%~75%)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20%~73%)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并发中*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5、脾肿大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腺肿大(60%~80%),质软或伴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30%~40%),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性肝炎存在。

6、皮疹病程7~13天,部分患者(20%~40%)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也不少见,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三)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四)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其它临床类型: 

除上述典型伤寒外,根据发病年龄,人体免疫状态,致病菌的*力与数量,病程初期不规则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有无加杂症等因素,伤寒又可分为下列各种类型。

(一)轻型全身*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受伤寒菌苗注射或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在儿童病例中亦非少见。由于病情轻,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诊。

(二)暴发型起病急,*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性脑病,心肌炎,肝炎,肠麻痹,休克等表现。常有显著皮疹,也可并发DIC。

(三)迁延型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达45~60天之久。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患者常属此型。

伤寒合并血吸虫病时,起病多急,发热常为弛张型或间歇型,肝脾肿大较著,嗜酸粒细胞在发热期及极期显著减少或消失,热退后回升,常超过正常值,热程可迁延1~2月。

(四)小儿伤寒一般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似于成人,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学龄期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多属轻型。常急性起病,有持续发热,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表情淡漠,嗜睡,烦躁鼻衄,舌苔厚,腹胀及肝脾肿大等,而缓脉及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不减少。病程较短,有时仅2~3周即自然痊愈。由于肠道病变轻,故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也较少。

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病程亦轻重。起病急,伴有呕吐,惊厥,不规则高热,脉快,腹胀,腹泻等。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增多,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颇为常见。

(五)老年伤寒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续的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不易,病死率较高。

复发与再燃:症状消失后1~2周,临床表现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阳转为复发,复发的症状较轻,病程较短,与胆囊或网状内皮系统中潜伏的病菌大量繁殖,再度侵入血循环有关;疗程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见。偶可复发2~3次。再燃是指病程中,体温于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又重升高,5~7天后方正常,血培养常阳性,机理与初发相似。

根据当地伤寒流行情况,本人既往病史,有无伤寒菌苗接触史,有无与伤寒患者接触史,以及稽留高热,特殊中*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病程中白细胞计数减少,分类中性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氏反应(+)呈4倍以上增长,抗“O”1:80,抗“H”1:有意义,细菌学检查,发病1~2周血培养阳性率最高,3~4周尿便培养阳性机会高,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且持续时间长。

大蒜的治疗效果:

一大蒜片2克,每4小时1次(亦可用大蒜酊,用量按片剂折算),服至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7~9天。疗程9~16天。肌肉注射,每日1次(10毫升),两侧臀肌分注。注射局部有时有轻度刺激症状,但不影响治疗。治疗6例副伤寒甲带菌者,其中2例单用大蒜液穴位注射,治程分别为10.11天,于治疗后第3天大便培养,均转阴,以后连续培养7.9次均为阴性。另外4例除穴位注射外,并加用肌肉注射治程分别为11.18.11.20天;分别于治疗后3.6.8.13天大便培养,均转阴,连续培养8.8.4.8次,亦为阴性。上述病例于出院后4~6个月复查大便,除1例阳性外,余均阴性。

十一治疗*疸型传染性肝炎。

用%大蒜低压蒸馏液作穴位注射,取穴依次为:肝俞、脾俞、足三里、天枢、气海、关元、中脘、下脘、大肠俞、小肠俞等。每天注射1次,按病情轻重,每次取4~8穴,每穴注射1.O~1.5毫升,每天总量为5~10毫升。治疗50例,*疸在4天以内消失者21例,1周内消

失者12例,2周内消失者9例,最晚的至第7周消失。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24天,以1周内消失者最多。一般治疗2天后食欲即见明显增加。肝肿大的消失最快者4天,最长者38天。少数伴有腹水的患者,腹水消失日期为12~14天。肝功能的恢复较慢。

急性*疸型肝炎是基于临床症状的诊断而不是病因诊断。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均可引起此型肝炎,最常见于甲型病*性肝炎,其次为戊型病*性肝炎。

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炎如甲型肝炎病*、乙型肝炎病*以及丙、丁、戊型肝炎病*引起的肝炎伴有血清胆红素超过17.1umol/L均可以出现皮肤粘膜*染的临床表现,以巩膜最为明显。*疸按照原因可以分为三类即:溶血性*疸、肝细胞性*疸和阻塞性*疸,出现*疸不一定都是肝炎,各种急性肝炎引起的*疸只是属于肝细胞性*疸,另外应该知道,*疸只是肝炎的一个症状,*疸不会引起肝炎。

急性*疸型肝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病程分为三期,阶段性比较明显,总病程约2-4个月:

(1)*疸前期:

约数日至2周。多数症状缓慢出现,多数病人最早的感觉是全身乏力,继而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甚至不能进食。小儿常伴有低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有中度发热,亦有高热伴寒战者,呈弛张热。由于各个病人表现的情况不完全一样,并以起病时突出的临床症状出现为主分为:有的病人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消化不良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开始的流感型;以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寒战、高热、*疸、白细胞增高起病的胆道疾患型;早期以关节酸痛兼发热的风湿型;还有恶寒、弛张热、迅速见*疸的败血症型。还有部分患者起病类似疟疾或脑炎;4%-5%的患者可见荨麻疹、丘疹及红斑样皮诊。儿童可见颈后淋巴结肿大。这些说明肝炎病人的症状极为复杂,除有共同性外,尚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肝炎急性期发病的复杂性,才能作出早期诊断。

(2)*疸期:

约为2-6周。主要表现为*疸的出现和加深。首先出现尿色*染,继之见巩膜及皮肤的*染。*疸加深在1-2周内达高峰。随着*疸的加深,部分病人还会继续明显存在约2-6周,然后才逐渐消失。此时多数病人不再发热。患者大便色泽变浅,肝肿大并有叩痛,皮肤瘙痒和心动徐缓。某些患者可有短期梗阻性*疸表现,大便呈陶土色,肝功能多有明显损害。*疸达高峰并开始消退,消化道症状表现改善,如食欲开始恢复,其他症状也开始减轻。在临床上可根据*疸的情况特点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即轻型*疸、普通型*疸、长期型*疸、反复发作型*疸。

(3)恢复期:

一旦*疸消退,就进入了恢复期。约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以上各种症状多在2周左右开始消失,儿童病程较短,恢复快,约1-2个月即康复。成人中约5%长期留有肝区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及乏力,常称之为肝炎后综合征。

*疸型肝炎严重可危及生命,产生*疸的物质叫胆红素,脂溶性胆红素可沉着到脑神经核上,影响神经的功能,能引起危害极大的核*疸。核*疸轻者会影响人的大脑,重者当时就会危及生命。水溶性胆红素的*性虽小,但是能引起这种胆红素升高的肝胆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性超过它本身的*性。甲型和戊型肝炎仅引起急性肝炎,少数发展为重型肝炎而不转为慢性,合并症少见。一部分急性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由于病原及机体免疫方面的原因病程可超过半年以上演变成慢性肝炎。其中急性乙型肝炎约10%,急性丙型肝炎约50%转为慢性。

急性*疸型肝炎的治疗没有特效的药物,强调营养支持和早期的严格卧床休息,至症状减退可逐渐增加活动量,辅以适当的药物,避免烟酒、过劳和肝损害的药物,各型的抗病*指证不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急性*疸型肝炎,在饮食上的要求是食物应新鲜可口、清淡、易消化、冷热适宜,无刺激性,适量,富于营养的流食、半流食、软食。要注意,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十二治疗急性阑尾炎等。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诊断要点

 (一)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典型者腹痛多自中上腹部或脐周围开始,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为持续性疼痛,有阵发性加剧。


  (二)右下腹阑尾点有局限性不同程度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后位阑尾可有腰大肌刺激征,人使病人左侧卧位,右大腿强度后伸,出现右下腹疼痛加剧。


  (三)有时可出现发烧,伴有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血中白细胞增加,中性细胞比例升高。


  (四)若体温升高、腹痛加剧、压痛增重及局部体症明显,可能发生阑尾坏疽或穿孔。如可触到压痛包块,则可能阑尾穿孔后,周围形成脓包。

(五)必要的辅助检查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数可轻度或中度增加,大便和尿常规可基本正常。胸部透视可排除右侧胸腔疾病减少对阑尾炎的误诊,立位腹部平片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等其它外科急腹症的存在。右下腹B超检查,了解有无炎性包块,对判断病程和决定手术有一定帮助。

(六)青年女性和有停经史的已婚妇女

对急性阑尾炎诊断有怀疑时,应请妇科会诊以便排除宫外孕和卵巢滤泡破裂等疾病。

(七)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区和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

特别是急性阑尾炎早期,自觉腹痛尚未固定时,右下腹就有压痛存在。而阑尾穿孔合并弥蔓性腹膜炎时,尽管腹部压痛范围广泛,但仍以右下腹最为明显。有时为了掌握压痛的确实部位,应该仔细的多次和有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对比的对全腹部进行检查。急性阑尾炎的压痛始终在右下腹部,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大蒜的治疗效果:

取生大蒜4两,芒硝1~2两,共捣烂如泥,另取生大*粉1~2两用醋调成糊状备用。治疗时以右下腹压痛明显处或麦氏点为中心,先盖一层直径大于10厘米的细纱布以保护皮肤,然后将大蒜、芒硝泥摊在细纱布上(约10x8或12x12厘米大,厚约2~3厘米),敷于其上,上面再盖一层细纱布,使上下两层细纱布粘住,再覆盖纱布垫一块,以胶布或腹带固定。但上述疾病在外敷大蒜合剂的同时,应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如对肺炎、盆腔炎,可加用中药银*、四季青注射液或抗菌素,肾绞痛可伴用阿托品,急性尿闭用甘露醇静脉滴注等。

十三治疗化脓性软组织感染。在感染部于局麻下切开或扩创后,用10%大蒜浸液(2/3)加入0.25~0.5%普鲁卡因溶液(1/3)冲洗脓腔,再用蒜液纱布条充填,次日交换敷科。据50例观察,绝大多数病人经治疗1~2次后脓腔与创面可完全清洁,无脓性分泌物,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再用油纱布条交换敷料1~2次,即可愈合。蒜液放置不宜过久,超过6日即失效。皮肤及软组织常见的化脓性感染主要有:毛囊炎、疖、痈、急性蜂窝组织炎、脓肿、丹*、急性淋巴管炎。少见的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和软组织坏死性感染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细菌协同性坏死;②坏死性筋膜炎;③溶血性链球菌性坏死;④新生儿皮下坏疽。症状体征

红肿、皮温增高、压痛、硬结、硬块或向心性蔓延的红痛条状物,局部有无波动感、坏死、溃疡及功能障碍等,注意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躯体其他部位有无同样病灶。活动性手、足癣。

诊断检查

病史

询问患部有无红、肿、热、痛及其发生、发展情况,有无发热及其程度,起病前局部是否受过外伤。此外,还应注意询问有无手、足癣;有无下肢静脉曲张及其程度;有无结核和糖尿病史。

体检

局部有无红肿、皮温增高、压痛、硬结、硬块或向心性蔓延的红痛条状物,局部有无波动感、坏死、溃疡及功能障碍等,注意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躯体其他部位有无同样病灶。有无活动性手、足癣。

化验

查血常规,必要时查血糖,因糖尿病病人易发生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十四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用20%大蒜乳剂(蒜汁20毫升,研细阿拉伯胶5克,盐酸普鲁卡因2克,混合均匀成胶状液,然后缓缓加入蓖麻油75毫升,随加随沿一个方向研磨,至成浅*色乳糜液为止,贮冰箱中,可保存1周)滴耳,治疗45例(单纯型38例,坏死型6例,胆脂瘤型1例),治愈38例,好转3例,无效4例。治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有1例患者耳膜紧张部前下方发生小穿孔,经滴药3日后流脓停止,8日后穿孔变小,1月后复查穿孔已愈合。此外,有报道采用大蒜内皮做鼓膜修补术,曾获得满意效果,但病例不多,尚待进一步观察。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临床表现症状

1.耳部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急性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液增多,可伴有儿童。脓液性质为粘液性或粘脓性,长期不清理可有臭味。炎症急性发作期或肉芽、息肉等受到外伤时可有血性分泌物。

2.听力下降:患耳可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与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听骨链的连续程度、迷路破坏与否有关。

3.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与内耳受损有关。部分患者的耳鸣与鼓膜穿孔有关,在将穿孔贴补后耳鸣可消失。

4.眩晕:一般慢性中耳炎患者较少出现眩晕症状,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出现迷路破坏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眩晕。

检查

1.鼓膜穿孔:鼓膜穿孔是最常见的体征,只要仍存在中耳的感染,穿孔就难以愈合。鼓膜穿孔可分为中央型和边缘型两种,前者指穿孔的四周均有残余鼓膜环绕,不论穿孔位于鼓膜的中央或周边;后者指穿孔的边缘已达鼓沟,该处无残余鼓膜。穿孔可位于鼓膜的紧张部或松弛部,也可两者均受累。不同部位的穿孔,往往与中耳炎的形成机制有一定关系。

2.听力学检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3.影像学检查:颞骨高分辨率CT是评价慢性化脓性病变性质及范围的有效工具。通过影像学检查,我们可以了解乳突的气化程度、听小骨的状态,中耳的各个部位及病变的范围。

十五治疗沙眼。鲜紫皮大蒜去外皮,洗净捣成泥状,用消*纱布包裹挤出蒜汁,盛在消*瓶中密闭备用。另以乌贼骨去壳,磨制成3厘米长鸭嘴形小棒,高压消*备用。操作方法:先用0.5%地卡因滴入结膜囊内,1~2分钟后,用睑钩反转上睑并固定,使穹窿部结膜完全暴露,1周后复查,如未愈,即进行第2次治疗。共治疗沙眼患者人,治愈率在60%以上,有效率97.9%。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本病病变过程早期结膜有浸润,如乳头、滤泡增生,同时发生角膜血管翳;晚期由于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潜伏期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

 典型的沙眼,临床上根据睑结膜有乳头和滤泡增生,角膜血管翳及结膜瘢痕的出现,较容易诊断。对早期沙眼的诊断尚有一定困难。有时只能初步诊断为“疑似沙眼”。

根据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的决定,沙眼诊断依据为:①上穹隆部和上睑板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②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血管翳。③上穹隆部或/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④结膜刮片有沙眼包涵体。在第1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3项中之一者可诊断沙眼。


  疑似沙眼者:上穹隆部及眦部结膜充血,有少量乳头(乳头为正常组织)增生或滤泡,并已排除其他结膜炎者。

十六治疗萎缩性鼻炎。用40%大蒜液或50%大蒜甘油涂布鼻腔,每日3次,3~4天后即见效果。或以50%大蒜甘油用消*棉花制成大蒜油棉栓,均匀铺盖鼻腔各个部分。半小时后取出,6~12次为一疗程。须持续进行三个疗程。

萎缩性鼻炎又称臭鼻症,是一种发展缓慢的鼻腔萎缩性炎症,其特征为鼻腔粘膜、骨膜和骨质发生萎缩。严重而伴有典型恶臭者,称臭鼻症。多始于青春期,女性较男性多见。病因目前仍然不明。主要表现为鼻及鼻咽部干燥感、鼻塞、鼻出血、鼻内脓痂多、嗅觉障碍、呼气恶臭、头痛、头昏等。症状表现:

(一)鼻及鼻咽部干燥感:这是由于鼻粘膜的腺体萎缩,分泌物减少所致。中成药复方消渊灵胶囊治疗萎缩性鼻炎效果良好,为目前临床首选药物。

(二)鼻塞:脓痂堵塞鼻腔可致鼻塞,或因鼻粘膜的神经感觉迟钝,即使取除脓痂,空气通过亦不易觉察,而误认为鼻塞。

(三)鼻分泌物:常呈块状、管筒状脓痂,不易擤出,用力擤出干痂时,有少量鼻出血。

(四)嗅觉障碍:嗅觉多减退或消失。这是由于嗅区粘膜萎缩或干痂阻塞引起。

(五)呼气恶臭:因脓痂下细菌繁殖生长,脓痂中的蛋白质腐败分解,产生恶臭气味,称臭鼻症。

(六)头痛、头昏:由于鼻甲萎缩,鼻腔缺乏调温保温作用,吸入冷空气刺激鼻粘膜,以及脓痂的刺激,皆可致头痛头昏。

十七治疗牙质过敏。将大蒜捣碎,取一小块置过敏点(酸痛点),用齿料充填器在酒精灯上烧至微红,迅灼牙面上之蒜泥,稍压几分钟,痛感即消失。一般采用上法2~3次即可见效。牙本质过敏又称牙本质过敏症、过敏性牙本质,是牙齿受到外界刺激,如温度(冷、热)、化学物质(酸、甜)以及机械作用(摩擦、咬硬物)等引起的酸痛症状,当用尖锐的探针在牙面上滑动时,可找到一个或数个过敏区,它发作迅速、疼痛尖锐、时间短暂,是各种牙体疾病的共有症状,是由于釉质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牙本质暴露所致,磨耗、楔状缺损、牙折、龋病、牙周萎缩均可发生牙本质过敏。临床表现

1.表现为激发痛。以机械刺激最为显著,其次为冷、酸、甜等,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

2.用探针尖在牙面上寻找一个或数个敏感点或敏感区,引起病人特殊的酸、“软”、痛症状。

3.敏感点多发现在咬合面釉牙本质界、牙本质暴露处或牙颈部釉牙骨质界处;可在一个或多个牙上发现。

十八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用50%大蒜甘油明胶栓剂,于阴道冲洗后置2枚(每枚1.2~1.5克)于阴道内,每日一次,疗程7天。共治例,治愈者11.3%,有效者75.2%,复发者9%,无效者4.5%。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毛滴虫引起,寄生人体的毛滴虫有阴道毛滴虫、人毛滴虫和口腔毛滴虫,分别寄生于泌尿生殖系统、肠道和口腔,与皮肤病有关的是阴道毛滴虫,引起滴虫性阴道炎。是一种主要通过性交传播的寄生虫疾病,具有传染性。

多数病例无症状,妇女有不适的感觉可能持续1周或几个月,然后会因月经或怀孕而明显好转,阴道黏膜发炎,呈鲜红色,上覆斑片状假膜,常伴泡沫样分泌物,自觉不同程度瘙痒,少数有灼热感。白带增多变*绿色。偶可发生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或腹痛、腹泻、黏液便,或齿槽溢脓、龋齿。常引起尿道炎,可致膀胱炎、前庭大腺炎。

十九治疗阿米巴原虫性阴道炎。用鲜紫皮大蒜3~4瓣,放在消*钵中,加生理盐水I~2毫升,研成泥糊状备用阴道用1:0过锰酸钾溶液灌洗清洁后拭干。尿道口涂上消*甘油。使用阴道窥器,将蒜泥先填塞于阴道穹窿子宫颈然后到阴道壁,15分钟后抹去所有大蒜泥.4例患者经1~6次治疗,阴道分泌物的阿米巴原虫即转为阴性治疗7~10天后,溃疡粘膜即光滑愈合。

阿米巴性阴道炎多由阿米巴病原体随大便排出后直接感染外阴或阴道阿米巴病原体直接侵犯阴道者较少,但如全身情况差或阴道黏膜上皮细胞有损伤时阿米巴滋养体可侵入损伤部位引起炎症。原虫侵入阴道黏膜后依靠其伪足及其分泌的组织溶解酶造成黏膜坏死形成溃疡机体抵抗力低的患者病变还可侵犯至外阴、子宫颈及子宫内膜发生炎症。临床表现

阴道分泌物呈浆液性或粘液性,从中可找到大滋养体。当阴道粘膜形成溃疡、出血时,则分泌物可转成脓性或血性。有时质脆的溃疡可出现在宫颈、外阴,融合成大片坏死。个别病例由于结缔组织反应严重,可呈现不规则肿瘤样增生,质硬,溃疡面覆有血性粘液分泌物,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全国第一届药食师培训班》

即《药食行天下》培训班,免费报名开始了!

《药食同源学》就是用专业的中药知识来指导食物如何最有效的调理疾病。

《药食同源学》是一门有别于职业中医师《中药学》的新学科,操作的风险性远远低于《中药学》。

因为《药食同源学》所选取的药食品是国家卫健委公布的87种药食同源品和日常所见的大多数食物,皆是安全无*的药食同源品。

换句话来说《药食同源学》所包含的内容,全部是国家许可的药食同源品,而不是有限制的,只有职业中医师才可以使用的纯中药。这样普通大众只要掌握了本书的内容,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给自己和他人应用,即安全又不违反国家的法律。

而且读者学会了《药食同源学》后,举一反三,职业医师使用的纯中药,自然也会应用了,因为原理不出此书。

《药食同源学》更是有别于目前社会上的《药膳学》《中医饮食学》。

因为《药食同源学》的炮制是采取纯中药的专业炮制法来提升功效如“淬炙煨煅水飞”,而不是采取降低功效的“炒爆熘炸烹”厨艺加工,减少了对药食同源品的功效破坏。

《药食同源学》核心技术是采取了纯中医专业思维的“辨证思维”“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的知识,来指导“药食同源”品的配伍技术,从而大大加强和提升了药食同源品的功效价值。

为了让全国民众“人人会药食学,个个是药食师”,淅江省周正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特举办《全国第一届药食师培训班》即《药食行天下》的培训。

《全国第一届药食师培训班》

报名免费

授课内容:

《药食同源学》的详细讲解,包含:药食品的采集,鉴别,性味归经,疾病辨证,组方配伍,多种药食品的功效讲解,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医案疗效。

授课形式:资料与讲解相结合,面授与直播相结合。

学员待遇:一旦入学,终身存档,公司出台相关福利会有一定的优先权。学习结束后,会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将颁发本公司的《正仁药食师》证。将来入选直营店店经理或入职本公司,皆会优先考虑。

课程费用:待定。(股东学费全免,只收资料费。)

报名时间:即日开始。

报名形式:

开课时间:统一通知。

淅江省周正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

年11月16日星期五

周忠海的发明专利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治雀斑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14221.html

总第7期

《淅江周正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益版》第六版

《药食同源学》就是用专业的中药知识来指导食物如何最有效的调理疾病。

《药食同源学》是一门有别于职业中医师《中药学》的新学科,操作的风险性远远低于《中药学》。

辛温发散类第6味药

大蒜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以独头紫皮者为佳。

别名葫,葫蒜,荤菜,独蒜,独头蒜。

温,辛、甘。

温中健胃,消食理气,行气消积,解*杀虫,消肿止痛,止泻止痢,治肺,驱虫,此外还有温脾暖胃,脘腹冷痛。

治痈疽肿*,白秃癣疮,痢疾泄泻,肺痨顿咳,蛔虫蛲虫,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

钩虫病肺痨(肺结核),百日咳。

现代又用于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流感,流脑等。

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生食、煨食、煮粥、煎汤,或捣泥、为丸服。一般以紫皮蒜强于白皮蒜,生用强于熟用。

: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生食有明显的刺激性,可引起口、舌灼痛感、恶心等。吃蒜还会产生口臭,大量服用,可减少胃液分泌。

:凡阴虚火旺者,肺、胃有热,血虚目昏,以及狐臭病人均忌用。

临床应用一治疗细菌性痢疾。

大蒜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临床疗效亦明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亦称为志贺菌病,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素入血。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性脑病。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转为慢性者,可能是未经及时正规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用法:一灌肠法:先用生理盐水~毫升洗肠,再以经水浴加温至37~38℃10%的大蒜浸出液毫升,于10分钟内缓缓注入肛门内,嘱患者忍耐15~30分钟后排便。每日1~2次,3日后可改为每日1次,6~10次为一疗程。此法的缺点为肛门直肠及回盲部有烧灼感,初次灌肠时可出现腹痛,但均为一过性。孕妇忌用。

日服3~4次(10岁以上儿童每次10毫升,10岁以下每次5毫升,2~3岁每次2.5毫升)。

观察数百例,平均治愈率为95%以上,体温平均1~2日降至,正常,里急后重平均2~5日消失,大便平均2~4日恢复正常,一般不致引起便秘。

据临床及实验观察,紫皮蒜较白皮蒜杀菌及抑苗作用强,新鲜的比陈旧的效力好。对用大蒜保留灌肠治疗的例急、慢性菌痢患者,治疗后行乙状结肠镜检查,病变完全恢复正常者例(96.9%),平均时间为6.3日,证明大蒜灌肠治疗在促使远端结肠病变愈合方面有特殊效果。

此外,据实验室观察,痢疾杆菌在大蒜培养基中,经较长时间后对大蒜的适应能力便逐惭增高,并产生明显的抗药性;至于痢疾患者在应用大蒜口服或灌肠治疗中,尤其是较长期的治疗中能否产生抗药性尚需进一步观察。

附注: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流行期为6~11月,发病高峰期在8月。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1.急性菌痢

主要有全身中*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中度*血症表现,畏寒、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排便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常伴肠鸣音亢进和左下腹压痛。一般病程10~14天。

(2)轻型(非典型)全身中*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一般腹泻次数每日10次以下。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多见于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有严重全身中*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4)中*型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患者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皮肤花纹、反复惊厥、嗜睡,甚至昏迷,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和混合型(兼具以上两型的表现,最为凶险)。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二治疗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肠病是由于溶组织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痢疾阿米巴也是根足虫纲中最重要的致病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并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和其他部位,形成溃疡和脓肿。

用10%大蒜浮游液或大蒜浸出液70~毫升(37~38℃)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同时每日取紫皮生大蒜一颗,分三次生食。

治疗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治愈率88%,实践证明,紫皮大蒜较白皮大蒜效力大。治愈病例,为了防止复发,在症状消失后,仍须继续食紫皮蒜1~2月。

肠阿米巴病是溶组织内阿米巴所致的肠道感染,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典型表现有粘液血便等痢疾样症状,称为阿米巴痢疾。非典型表现有阿米巴肠炎,阿米巴瘤,阿米巴性阑尾炎,以及爆发性结肠炎等。本病易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症状体征

潜伏期一般为3周,亦可短至数日或长达余年。

1、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间歇出现腹痛、腹泻,粪便中有包囊。常为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虫主混合感染。肠道病变轻微,有抗体形成,当肌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发生痢疾或肝脓肿症状。

2、普通型包括急性与慢性两种表现,全身症状轻,无发热,起病缓慢呈间歇性腹泻又称阿米巴痢疾。典型急性表现为粘液血便呈果酱样,每日10余次,便量中等,粪质较多,有腥臭,答辩镜检可发现滋养体。本型的基本表现为结肠直肠炎热,症状轻重与病变程度有关,如病变局限于盲肠、升结肠、粘膜溃疡较轻时有便此次增多,偶血便,溃疡较时表现为典型缓解,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易复发或转入慢性。慢性者各种症状可交替持续数月或数年,反复迁延发作后可致贫血、乏力、腹胀、排便规律改变或肠道功能紊乱,体检触及结肠增厚与压痛。大便镜检可有滋养体和/包囊。

伴里急后重,粪便量多,伴有呕吐、失水,甚至虚脱或肠出血、肠穿孔或腹膜炎。本型少见常发生在感染严重、营养不良,孕妇或接受激素治疗者。

三防治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该病是由流感病*引起,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甲型H1N1也就是甲型一种。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用10%大蒜溶液(含普鲁卡因0.5%)每4~6小时肌肉注射10毫升,对散发性单纯型流行性感冒有较好疗效,有些病例在48小时内体温即完全恢复正常。采用10%大蒜汁(内加3%普鲁卡因)每日滴鼻3次,每次6~8滴,连用3天,可起到预防作用。

流行性感冒流感病*不耐热,℃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剂等)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甲型流感病*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临床表现

潜伏期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

流感多发群体

流感多发于活动范围较大或聚集性活动较多的青少年和青壮年,机体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儿童或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流感病*后易发展成重症病例而致命。

疾病表现

单纯型流感:最常见,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流感与普通感冒相似,症状轻,2-3天可恢复。

肺炎型流感:实质上就是并发了流感病*性肺炎,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咳嗽、咳血痰或脓性痰、呼吸急促、紫绀,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胸片提示两肺有散在的絮状阴影。痰培养无致病细菌生长,可分离出流感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

中*型流感:极少见,表现为高热、休克、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症状,病死率高。

胃肠型流感:除发热外,以呕吐、腹痛、腹泻为显著特点,儿童多于成人。2-3天即可恢复。

特殊人群流感临床表现

①儿童流感:在流感流行季节,有超过40%的学龄前儿童及30%的学龄儿童罹患流感。一般健康儿童感染流感病*可能表现为轻型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及咽痛、头痛,少部分出现肌痛、呕吐、腹泻。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出现高热惊厥。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常有败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在小儿,流感病*引起的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常见。

②老年人流感:65岁以上流感患者为老年流感。因老年人常常存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原发病,因此老年人感染流感病*后病情多较重,病情进展快,发生肺炎率高于青壮年人,其他系统损伤主要包括流感病*性心肌炎导致的心电图异常、心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塞,也可并发脑炎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等。

③妊娠妇女流感:中晚期妊娠妇女感染流感病*后除发热、咳嗽等表现外,易发生肺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发病2天内未行抗病*治疗者病死率明显增加。

④免疫缺陷人群流感: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人群、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流感病*后发生重症流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由于易出现流感病*性肺炎,发病后可迅速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紫绀,病死率高。

四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不引起症状不易被发现,而病人经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人群普遍易感,本病隐性感染率高。人群感染后仅约1%出现典型临床表现。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

一在预防和对带菌者的治疗上曾采用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带菌阳性率由1.5%增至3%;服大蒜后继续观察15天,阳性率逐渐降低至零。二用于治疗,以10%大蒜蒸馏液(加0.5%普鲁卡因稀释)肌肉注射。5岁以内首次剂量5~10毫升,以后每6小时5毫升。5~10岁首次10~15毫升,以后每6小时10~12毫升。11~15岁首次15~20毫升,以后每6小时10~20毫升。15岁以上者,首次20毫升,以后每6小时20毫升治疗84例普通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2例复发,经再用大蒜液治疗而愈)。疗程平均7.6天,体温恢复正常平均3.7天,颈强直消失平均5.1天,克氏征转阴平均5天,脑脊液恢复正常平均6.1天。治疗中未见局部或全身反应及血尿现象。

本病遍布全球,在温带地区可出现地方性流行,全年经常有散发病例出现,但在冬春季节会出现季节性发病高峰。我国曾先后发生多次全国性大流行,自年开展A群疫苗接种之后,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但近些年B群和C群有增多趋势,个别省份发生过C群引起的局部流行。

本病暴发型病死率较高,其中脑膜脑炎型及混合型预后更差。并发症及后遗症均有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肢端坏死、瘫痪、癫痫和精神障碍等。

疾病症状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7天,一般为2-3天。

普通型

流行性脑膜炎本病绝大多数为普通型。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鼻塞、咽痛等,持续1-2天,此期易被忽视。2.败血症期多数起病后迅速出现高热、寒战、体温迅速高达40℃以上,伴明显的全身中*症状,头痛及全身痛,精神极度萎靡。幼儿常表现哭闹、拒食、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和惊厥。70%以上皮肤黏膜出现瘀点,初呈鲜红色,迅速增多,扩大,常见于四肢、软腭、眼结膜及臀等部位。本期持续1-2天后进入脑膜炎期。3.脑膜脑炎期除败血症期高热及中*症状外,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以及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重者谵妄、抽搐及意识障碍。有些婴儿脑膜刺激征缺如,前囟未闭者可隆起。本期经治疗通常在2-5天内进入恢复期。4.恢复期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皮肤瘀点、瘀斑吸收或结痂愈合。神经系统检查均恢复正常。病程中约有10%的患者可出现口周疱疹。患者一般在1-3周内痊愈。

暴发型

少数患者起病急剧,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儿童多见。1.暴发型休克型严重中*症状,急起寒战、高热、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瘀点、瘀斑,可迅速增多融合成片。随后出现面色苍白、唇周及肢端发绀,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若抢救不及时,病情可迅速恶化,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加重,血压显著下降,尿量减少,昏迷。2.暴发型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伤,常于1-2天内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深,迅速出现昏迷。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可有惊厥,锥体束征阳性,严重者可发生脑疝。3.混合型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

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可见少数出血点。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脑膜炎奈瑟菌生长。

(四)慢性型

少见,一般为成人患者,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常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12小时后缓解,相隔1-4天再次发作。每次发作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亦可出现瘀点。常伴关节痛、脾大、血液白细胞增多,血液培养可为阳性。

五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而全世界病例数每年高达00例,死亡数10例。临床表现

一多发群体

人类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据不同报道,发病与隐性感染的比例为1:25-0。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较女性多。约在病后一周可出现中和抗体,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续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发病者罕见。

二疾病症状

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二)极期: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及颅内高压、脑疝、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三)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三疾病危害

多数病人经治疗后痊愈。少数病例因脑组织病变较重而恢复较慢,有的不能恢复而留有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病变严重者,有时可因中枢性呼吸及/或循环衰竭、或并发小叶性肺炎而死亡。

大蒜的治疗效果:

以大蒜液静脉点滴治疗乙脑17例,除1例重症患者在神志转为清醒、一般情况好转而体温迟迟不降时加用抗菌素外,其余均未用任何抗菌素,只辅以脱水剂、镇静剂及退热疗法,少数加用了激素。结果16例痊愈,未遗留严重后遗症;另1例重症患者昏迷高烧,于入院后一天死于呼吸衰竭。治愈病例,神志恢复时间3天以下4例,3~5天7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天以下3例,3~5天6例,6~8天3例,9~12天3例,13天以上1例。用法:5%大蒜液成人每日80毫升,小儿20~40毫升,分二次静脉滴注。据临床观察,大蒜液能较快的控制病情发展。对入院时神志恍惚、烦躁及寒战高热的患者,经治疗只有少数进入全昏迷,大多数于1~2天停止发展,很快清醒稳定。疗程短,且很少发生合并症。

六治疗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又名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呈大叶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常见诱因有受凉、劳累或淋雨等。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肺实质炎症。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和冬春季节。

常见诱因有受寒、淋雨、醉酒或全身麻醉手术后、镇静剂过量等。主要病理改变为肺泡的渗出性炎症和实变。临床症状有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典型的X线表现为肺段、叶实变。病程短,及时应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可获痊愈。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病变广泛者可伴气促和紫绀。

2.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3.重症者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谵妄等。亦可发生周围回圈衰竭,并发感染性休克,称休克型(或中*性)肺炎。4.急性病容,呼吸急促,鼻翼扇动。部分患者口唇和鼻周疱疹5.早期肺部体征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减低和胸膜摩擦音。实变期可有典型体征,如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有湿罗音或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

大蒜治疗效果:

用大蒜糖浆15~20毫升,每4小时服1次(一般用10%,也有用%的)。治疗9例,6例治愈,3例效果不满意。治愈病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3天,症状及体征于热退后均迅速改善或消失。X线胸部复查,均在3~6天后阴影逐步减退或消失。

七治疗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程可迁延数个月左右,故称“百日咳”。

本病传染性很强,常引起流行。患儿的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可因并发肺炎、脑病而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菌苗的广泛接种,我国百日咳的流行已大大减少,发病率、病死率亦明显降低。

临床表现潜伏期2~21天,一般为7~14天

百日咳

1、前驱期自发病至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一般为7~10天。最初有咳嗽、打喷嚏,伴低热约3天,以后咳嗽日渐加重,常日轻夜重。

2、痉咳期出现明显的阵发、痉挛性咳嗽,一般持续2~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痉咳特点为成串的、接连不断的痉挛性咳后,伴一次深长吸气,此时因较大量空气急促通过痉挛着的声门发出一种特殊的高音调鸡啼样吸气性吼声俗称“回勾”。然后又发生一次痉咳,反复多次,直至咳出大量粘稠痰液,同时常伴呕吐。痉咳时患儿常面红唇绀,舌向外伸、表情焦急、颈静脉怒张、躯体弯曲。由于剧咳可致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衄,重者颅内出血、痉咳次数随着病势发展而增多,每于进食、哭闹、受凉、烟尘刺激、情绪激动等均可诱发。痉咳间歇期患儿玩耍活动如常。本期若无并发症,体温多正常。

3、恢复期此期痉咳缓解、“回勾”消失至咳嗽停止,约为2~3周。并发肺炎、肺不张等其它病症,可迁延不愈,持续数月。

整个病程中体检很少阳性发现,痉咳严重时已有切齿的小儿,可见舌系带溃疡、新生儿和3个月以下婴儿常不出现典型痉咳,多见咳数声后即发生屏气、发绀,以至窒息、惊厥或心脏停搏。成人百日咳一般较轻,仅有持续咳嗽。

多发群体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新生儿也不例外,因自胎盘传入的母体抗百日咳抗体,为非保护性抗体,不能保护新生儿。无论菌苗全程免疫者或自然感染者,均不能提供终生免疫。这是由于百日咳发病率较低,接触百日咳杆菌机会少,免疫力不强,因此均可再次感染。5岁以下多见,一般为散发性,儿童集体机构可发生流行。自菌苗接种后发病率明显下降,有些国家中断菌苗接种则发病率上升,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也有明显下降,接种菌苗后一般可获数年免疫力。据统计,接种超过12年者,百日咳发病率可达50%,因此百日咳的发病率可向大儿童及成年人转移。

疾病危害

因为剧烈的痉挛性咳嗽,患儿常咳得面红耳赤、涕泪交流、舌向外伸、最后咳出大量粘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如此一日发作几次乃至30-40次,尤以夜间明显,年龄愈小,病情愈重。3个月的婴儿常表现为阵发性屏气、青紫、窒息,而没有大婴儿出现典型剧烈的痉挛性咳嗽,有的甚至出现全身痉挛、意识丧失乃至死亡。也可能合并脑病,均可导致脑缺氧和脑组织损害,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

大蒜治疗效果:

服用20%大蒜浸出液(加适量食糖,5岁以上每次15毫升,并经鼻作15~20次深呼气,每次持续15分钟,每日2次,疗程为5天。一法用生大蒜30~40克捣烂装瓶加塞,用气球作加压吸入,每日1次,每次15分钟,7~17夭为一疗程,治疗例,对卡他期的疗效为%,痉挛期63.9%,恢复期40%。

八治疗白喉。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伪膜为特征。严重者全身中*症状明显,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临床表现

白喉可分为四种类型,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的白喉。成人和年长儿童以咽白喉居多,其他类型的白喉较多见于幼儿。

1.咽白喉

(1)轻型发热和全身症状轻微,扁桃体稍红肿,其上有点状或小片状假膜,数日后症状可自然消失。

(2)一般型逐渐起病,有乏力、胃纳差、恶心、呕吐、头痛、轻至中等度发热和咽痛等症状。扁桃体中度红肿,其上可见乳白色或灰白色大片假膜,但范围仍不超出扁桃体。假膜开始较薄,不易剥去,若用力拭去,可引起小量出血,并在24小时内又形成新的假膜。

(3)严重型扁桃体和咽部水肿、充血明显。假膜在12~24小时内蔓延成大片。除扁桃体外,还波及腭弓、上腭、悬雍垂、咽后壁和鼻咽部,甚至延及口腔黏膜。口腔有腐臭味,颈淋巴结肿大,颈部肿大如“牛颈”。全身中*症状严重者可有高热或体温不升、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呕吐、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亦有出血等危重症状。

2.喉及气管支气管白喉

大多由咽白喉扩散至喉部所致,亦可为原发性。多见于1~5岁小儿。起病较缓,伴发热,咳嗽呈“空空”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同时由于喉部有假膜、水肿和痉挛而引起呼吸道阻塞症状,吸气时可有蝉鸣音,严重者吸气时可见“三凹征”。喉镜检查可见喉部红肿和假膜。假膜有时可伸展至气管和支气管、细支气管。

3.鼻白喉

少见。指前鼻部白喉而言。鼻白喉可单独存在,或与喉白喉、咽白喉同时存在。多见于婴幼儿。病变范围小,全身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浆液血性鼻涕,以后转为厚脓涕,有时可伴鼻衄,常为单侧性。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糜烂及结痂,鼻前庭或中隔上可见白色假膜。

4.其他部位白喉

(1)皮肤或伤口白喉不多见,系由皮肤或黏膜直接或间接感染而得。本型症状虽不重且易于传播。

(2)其他外阴、脐、食管、中耳、眼结膜等处偶尔可发生白喉。局部有炎症和假膜,常伴继发感染。全身症状轻。

大蒜的治疗效果:

用去皮生大蒜3~5克,置75%酒精内浸3~5分钟,放入消*器皿中捣烂如泥状。取2x2厘米消*纱布垫涂上蒜泥约1~2克,贴于患者双手"合谷"穴,绷带固定。经4~6小时,局部可有痛痒及灼热感,8~10小时,表面出现水泡,用消*针刺破拭干,涂以龙胆紫液,消*纱布包扎,防止感染。

治疗16例(9例找到白喉杆菌),其中4例同时加用青霉素,均获痊愈。一般敷药B~10小时后咽喉病灶即明显缩小以至消失,伪膜逐渐脱落,乃至痊愈。

九治疗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菌,下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结核病~0万,每年约有万人死于结核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认为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临床表现

疾病症状

1.全身症状:肺结核患者常有一些结核中*症状,其中发热最常见,一般为午后37.4℃~38℃的低热,可持续数周,热型不规则,部分患者伴有脸颊、手心、脚心潮热感。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空洞形成或伴有肺部感染时等可表现为高热。夜间盗汗亦是结核患者常见的中*症状,表现为熟睡时出汗,几乎湿透衣服,觉醒后汗止,常发生于体虚病人。其他全身症状还有疲乏无力、胃纳减退、消瘦、失眠、月经失调甚至闭经等。

2.咳嗽:常是肺结核患者的首诊主诉,咳嗽三周或以上,伴痰血,要高度怀疑肺结核可能。肺结核患者以干咳为主,如伴有支气管结核,常有较剧烈的刺激性干咳;如伴纵隔、肺门淋巴结结核压迫气管支气管,可出现痉挛性咳嗽。

3.咳痰:肺结核病人咳痰较少,一般多为白色黏痰,合并感染、支气管扩张常咳*脓痰;干酪样液化坏死时也有*色脓痰,甚至可见坏死物排出。

4.咯血:当结核坏死灶累及肺毛细血管壁时,可出现痰中带血,如累及大血管,可出现量不等的咯血。若空洞内形成的动脉瘤或者支气管动脉破裂时可出现致死性的大咯血。肺组织愈合、纤维化时形成的结核性支气管扩张可在肺结核痊愈后反复、慢性地咯血或痰血。

5.胸痛:胸痛并不是肺结核的特异性表现,靠近胸膜的病灶与胸膜粘连常可引起钝痛或刺痛,与呼吸关系不明显。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胸膜炎会引起较剧烈的胸痛,与呼吸相关。胸痛不一定就是结核活动或进展的标志。

6.呼吸困难:一般初发肺结核病人很少出现呼吸困难,只有伴有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时会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支气管结核引起气管或较大支气管狭窄、纵隔、肺门、气管旁淋巴结结核压迫气管支气管也可引起呼吸困难。晚期肺结核,两肺病灶广泛引起呼吸功能衰竭或伴右心功能不全时常出现较严重的呼吸困难。

7.结核性变态反应:可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临床表现类似于风湿热,主要有皮肤的结节性红斑、多发性关节痛、类白塞病和滤泡性结膜角膜炎等,以青年女性多见。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无效,经抗结核治疗后好转。

总之,肺结核并无非常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有些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如伴有免疫抑制状态,临床表现很不典型,起病和临床经过隐匿;或者急性起病,症状危重,且被原发疾病所掩盖,易误诊。

大蒜的治疗效果:

采用大蒜液气管内注射。全疗程分为六个阶段,每阶段治疗5日(每日1次注射10毫升),休息2日,集菌法验痰(疗程结束时作痰培养)。药液浓度第一阶段用1%,以后每个阶段依次递增为2%,3%,4%、5%及6%。若病人中途不能耐受高浓度时,可依其能耐受之浓度注射。适应症:支气管结核新鲜空洞,痰结核菌阳性者,切肺、胸改、填充术后痰仍阳性者。相对适应症:双侧慢性纤维空洞、支气管结核,以及作为准备手术的慢性纤维空洞型患者的术前用药(先消灭或减少细菌,防止支气管结核)。禁忌症:心脏病,肺气肿具有剧咳者,气喘病,高血压病,普鲁卡因过敏者,对大蒜臭气特殊厌恶者。观察17例,治疗前均经各种抗痨药长期应用效果都不满意,特别是痰中结核菌不能转阴,经注射大蒜液后,痰阴转者12例;有空洞者13例,闭合4例,缩小3例,无改变6例。

十治疗伤寒、副伤寒及副伤寒甲带菌者。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伤寒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它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与伤寒相同。

伤寒、副伤寒的症状表现: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一)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本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二)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1、高热高热持续不退,多数(50%~75%)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20%~73%)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并发中*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5、脾肿大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腺肿大(60%~80%),质软或伴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30%~40%),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性肝炎存在。

6、皮疹病程7~13天,部分患者(20%~40%)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也不少见,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三)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四)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其它临床类型: 

除上述典型伤寒外,根据发病年龄,人体免疫状态,致病菌的*力与数量,病程初期不规则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有无加杂症等因素,伤寒又可分为下列各种类型。

(一)轻型全身*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受伤寒菌苗注射或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在儿童病例中亦非少见。由于病情轻,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诊。

(二)暴发型起病急,*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性脑病,心肌炎,肝炎,肠麻痹,休克等表现。常有显著皮疹,也可并发DIC。

(三)迁延型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达45~60天之久。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患者常属此型。

伤寒合并血吸虫病时,起病多急,发热常为弛张型或间歇型,肝脾肿大较著,嗜酸粒细胞在发热期及极期显著减少或消失,热退后回升,常超过正常值,热程可迁延1~2月。

(四)小儿伤寒一般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似于成人,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学龄期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多属轻型。常急性起病,有持续发热,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表情淡漠,嗜睡,烦躁鼻衄,舌苔厚,腹胀及肝脾肿大等,而缓脉及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不减少。病程较短,有时仅2~3周即自然痊愈。由于肠道病变轻,故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也较少。

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病程亦轻重。起病急,伴有呕吐,惊厥,不规则高热,脉快,腹胀,腹泻等。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增多,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颇为常见。

(五)老年伤寒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续的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不易,病死率较高。

复发与再燃:症状消失后1~2周,临床表现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阳转为复发,复发的症状较轻,病程较短,与胆囊或网状内皮系统中潜伏的病菌大量繁殖,再度侵入血循环有关;疗程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见。偶可复发2~3次。再燃是指病程中,体温于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又重升高,5~7天后方正常,血培养常阳性,机理与初发相似。

根据当地伤寒流行情况,本人既往病史,有无伤寒菌苗接触史,有无与伤寒患者接触史,以及稽留高热,特殊中*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病程中白细胞计数减少,分类中性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氏反应(+)呈4倍以上增长,抗“O”1:80,抗“H”1:有意义,细菌学检查,发病1~2周血培养阳性率最高,3~4周尿便培养阳性机会高,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且持续时间长。

大蒜的治疗效果:

一大蒜片2克,每4小时1次(亦可用大蒜酊,用量按片剂折算),服至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7~9天。疗程9~16天。肌肉注射,每日1次(10毫升),两侧臀肌分注。注射局部有时有轻度刺激症状,但不影响治疗。治疗6例副伤寒甲带菌者,其中2例单用大蒜液穴位注射,治程分别为10.11天,于治疗后第3天大便培养,均转阴,以后连续培养7.9次均为阴性。另外4例除穴位注射外,并加用肌肉注射治程分别为11.18.11.20天;分别于治疗后3.6.8.13天大便培养,均转阴,连续培养8.8.4.8次,亦为阴性。上述病例于出院后4~6个月复查大便,除1例阳性外,余均阴性。

十一治疗*疸型传染性肝炎。

用%大蒜低压蒸馏液作穴位注射,取穴依次为:肝俞、脾俞、足三里、天枢、气海、关元、中脘、下脘、大肠俞、小肠俞等。每天注射1次,按病情轻重,每次取4~8穴,每穴注射1.O~1.5毫升,每天总量为5~10毫升。治疗50例,*疸在4天以内消失者21例,1周内消

失者12例,2周内消失者9例,最晚的至第7周消失。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24天,以1周内消失者最多。一般治疗2天后食欲即见明显增加。肝肿大的消失最快者4天,最长者38天。少数伴有腹水的患者,腹水消失日期为12~14天。肝功能的恢复较慢。

急性*疸型肝炎是基于临床症状的诊断而不是病因诊断。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均可引起此型肝炎,最常见于甲型病*性肝炎,其次为戊型病*性肝炎。

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炎如甲型肝炎病*、乙型肝炎病*以及丙、丁、戊型肝炎病*引起的肝炎伴有血清胆红素超过17.1umol/L均可以出现皮肤粘膜*染的临床表现,以巩膜最为明显。*疸按照原因可以分为三类即:溶血性*疸、肝细胞性*疸和阻塞性*疸,出现*疸不一定都是肝炎,各种急性肝炎引起的*疸只是属于肝细胞性*疸,另外应该知道,*疸只是肝炎的一个症状,*疸不会引起肝炎。

急性*疸型肝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病程分为三期,阶段性比较明显,总病程约2-4个月:

(1)*疸前期:

约数日至2周。多数症状缓慢出现,多数病人最早的感觉是全身乏力,继而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甚至不能进食。小儿常伴有低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有中度发热,亦有高热伴寒战者,呈弛张热。由于各个病人表现的情况不完全一样,并以起病时突出的临床症状出现为主分为:有的病人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消化不良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开始的流感型;以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寒战、高热、*疸、白细胞增高起病的胆道疾患型;早期以关节酸痛兼发热的风湿型;还有恶寒、弛张热、迅速见*疸的败血症型。还有部分患者起病类似疟疾或脑炎;4%-5%的患者可见荨麻疹、丘疹及红斑样皮诊。儿童可见颈后淋巴结肿大。这些说明肝炎病人的症状极为复杂,除有共同性外,尚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肝炎急性期发病的复杂性,才能作出早期诊断。

(2)*疸期:

约为2-6周。主要表现为*疸的出现和加深。首先出现尿色*染,继之见巩膜及皮肤的*染。*疸加深在1-2周内达高峰。随着*疸的加深,部分病人还会继续明显存在约2-6周,然后才逐渐消失。此时多数病人不再发热。患者大便色泽变浅,肝肿大并有叩痛,皮肤瘙痒和心动徐缓。某些患者可有短期梗阻性*疸表现,大便呈陶土色,肝功能多有明显损害。*疸达高峰并开始消退,消化道症状表现改善,如食欲开始恢复,其他症状也开始减轻。在临床上可根据*疸的情况特点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即轻型*疸、普通型*疸、长期型*疸、反复发作型*疸。

(3)恢复期:

一旦*疸消退,就进入了恢复期。约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以上各种症状多在2周左右开始消失,儿童病程较短,恢复快,约1-2个月即康复。成人中约5%长期留有肝区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及乏力,常称之为肝炎后综合征。

*疸型肝炎严重可危及生命,产生*疸的物质叫胆红素,脂溶性胆红素可沉着到脑神经核上,影响神经的功能,能引起危害极大的核*疸。核*疸轻者会影响人的大脑,重者当时就会危及生命。水溶性胆红素的*性虽小,但是能引起这种胆红素升高的肝胆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性超过它本身的*性。甲型和戊型肝炎仅引起急性肝炎,少数发展为重型肝炎而不转为慢性,合并症少见。一部分急性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由于病原及机体免疫方面的原因病程可超过半年以上演变成慢性肝炎。其中急性乙型肝炎约10%,急性丙型肝炎约50%转为慢性。

急性*疸型肝炎的治疗没有特效的药物,强调营养支持和早期的严格卧床休息,至症状减退可逐渐增加活动量,辅以适当的药物,避免烟酒、过劳和肝损害的药物,各型的抗病*指证不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急性*疸型肝炎,在饮食上的要求是食物应新鲜可口、清淡、易消化、冷热适宜,无刺激性,适量,富于营养的流食、半流食、软食。要注意,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十二治疗急性阑尾炎等。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诊断要点

 (一)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典型者腹痛多自中上腹部或脐周围开始,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为持续性疼痛,有阵发性加剧。


  (二)右下腹阑尾点有局限性不同程度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后位阑尾可有腰大肌刺激征,人使病人左侧卧位,右大腿强度后伸,出现右下腹疼痛加剧。


  (三)有时可出现发烧,伴有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血中白细胞增加,中性细胞比例升高。


  (四)若体温升高、腹痛加剧、压痛增重及局部体症明显,可能发生阑尾坏疽或穿孔。如可触到压痛包块,则可能阑尾穿孔后,周围形成脓包。

(五)必要的辅助检查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数可轻度或中度增加,大便和尿常规可基本正常。胸部透视可排除右侧胸腔疾病减少对阑尾炎的误诊,立位腹部平片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等其它外科急腹症的存在。右下腹B超检查,了解有无炎性包块,对判断病程和决定手术有一定帮助。

(六)青年女性和有停经史的已婚妇女

对急性阑尾炎诊断有怀疑时,应请妇科会诊以便排除宫外孕和卵巢滤泡破裂等疾病。

(七)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区和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

特别是急性阑尾炎早期,自觉腹痛尚未固定时,右下腹就有压痛存在。而阑尾穿孔合并弥蔓性腹膜炎时,尽管腹部压痛范围广泛,但仍以右下腹最为明显。有时为了掌握压痛的确实部位,应该仔细的多次和有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对比的对全腹部进行检查。急性阑尾炎的压痛始终在右下腹部,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大蒜的治疗效果:

取生大蒜4两,芒硝1~2两,共捣烂如泥,另取生大*粉1~2两用醋调成糊状备用。治疗时以右下腹压痛明显处或麦氏点为中心,先盖一层直径大于10厘米的细纱布以保护皮肤,然后将大蒜、芒硝泥摊在细纱布上(约10x8或12x12厘米大,厚约2~3厘米),敷于其上,上面再盖一层细纱布,使上下两层细纱布粘住,再覆盖纱布垫一块,以胶布或腹带固定。但上述疾病在外敷大蒜合剂的同时,应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如对肺炎、盆腔炎,可加用中药银*、四季青注射液或抗菌素,肾绞痛可伴用阿托品,急性尿闭用甘露醇静脉滴注等。

十三治疗化脓性软组织感染。在感染部于局麻下切开或扩创后,用10%大蒜浸液(2/3)加入0.25~0.5%普鲁卡因溶液(1/3)冲洗脓腔,再用蒜液纱布条充填,次日交换敷科。据50例观察,绝大多数病人经治疗1~2次后脓腔与创面可完全清洁,无脓性分泌物,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再用油纱布条交换敷料1~2次,即可愈合。蒜液放置不宜过久,超过6日即失效。皮肤及软组织常见的化脓性感染主要有:毛囊炎、疖、痈、急性蜂窝组织炎、脓肿、丹*、急性淋巴管炎。少见的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和软组织坏死性感染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细菌协同性坏死;②坏死性筋膜炎;③溶血性链球菌性坏死;④新生儿皮下坏疽。症状体征

红肿、皮温增高、压痛、硬结、硬块或向心性蔓延的红痛条状物,局部有无波动感、坏死、溃疡及功能障碍等,注意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躯体其他部位有无同样病灶。活动性手、足癣。

诊断检查

病史

询问患部有无红、肿、热、痛及其发生、发展情况,有无发热及其程度,起病前局部是否受过外伤。此外,还应注意询问有无手、足癣;有无下肢静脉曲张及其程度;有无结核和糖尿病史。

体检

局部有无红肿、皮温增高、压痛、硬结、硬块或向心性蔓延的红痛条状物,局部有无波动感、坏死、溃疡及功能障碍等,注意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躯体其他部位有无同样病灶。有无活动性手、足癣。

化验

查血常规,必要时查血糖,因糖尿病病人易发生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十四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用20%大蒜乳剂(蒜汁20毫升,研细阿拉伯胶5克,盐酸普鲁卡因2克,混合均匀成胶状液,然后缓缓加入蓖麻油75毫升,随加随沿一个方向研磨,至成浅*色乳糜液为止,贮冰箱中,可保存1周)滴耳,治疗45例(单纯型38例,坏死型6例,胆脂瘤型1例),治愈38例,好转3例,无效4例。治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有1例患者耳膜紧张部前下方发生小穿孔,经滴药3日后流脓停止,8日后穿孔变小,1月后复查穿孔已愈合。此外,有报道采用大蒜内皮做鼓膜修补术,曾获得满意效果,但病例不多,尚待进一步观察。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临床表现症状

1.耳部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急性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液增多,可伴有儿童。脓液性质为粘液性或粘脓性,长期不清理可有臭味。炎症急性发作期或肉芽、息肉等受到外伤时可有血性分泌物。

2.听力下降:患耳可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与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听骨链的连续程度、迷路破坏与否有关。

3.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与内耳受损有关。部分患者的耳鸣与鼓膜穿孔有关,在将穿孔贴补后耳鸣可消失。

4.眩晕:一般慢性中耳炎患者较少出现眩晕症状,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出现迷路破坏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眩晕。

检查

1.鼓膜穿孔:鼓膜穿孔是最常见的体征,只要仍存在中耳的感染,穿孔就难以愈合。鼓膜穿孔可分为中央型和边缘型两种,前者指穿孔的四周均有残余鼓膜环绕,不论穿孔位于鼓膜的中央或周边;后者指穿孔的边缘已达鼓沟,该处无残余鼓膜。穿孔可位于鼓膜的紧张部或松弛部,也可两者均受累。不同部位的穿孔,往往与中耳炎的形成机制有一定关系。

2.听力学检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3.影像学检查:颞骨高分辨率CT是评价慢性化脓性病变性质及范围的有效工具。通过影像学检查,我们可以了解乳突的气化程度、听小骨的状态,中耳的各个部位及病变的范围。

十五治疗沙眼。鲜紫皮大蒜去外皮,洗净捣成泥状,用消*纱布包裹挤出蒜汁,盛在消*瓶中密闭备用。另以乌贼骨去壳,磨制成3厘米长鸭嘴形小棒,高压消*备用。操作方法:先用0.5%地卡因滴入结膜囊内,1~2分钟后,用睑钩反转上睑并固定,使穹窿部结膜完全暴露,1周后复查,如未愈,即进行第2次治疗。共治疗沙眼患者人,治愈率在60%以上,有效率97.9%。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本病病变过程早期结膜有浸润,如乳头、滤泡增生,同时发生角膜血管翳;晚期由于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潜伏期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

 典型的沙眼,临床上根据睑结膜有乳头和滤泡增生,角膜血管翳及结膜瘢痕的出现,较容易诊断。对早期沙眼的诊断尚有一定困难。有时只能初步诊断为“疑似沙眼”。

根据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的决定,沙眼诊断依据为:①上穹隆部和上睑板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②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血管翳。③上穹隆部或/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④结膜刮片有沙眼包涵体。在第1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3项中之一者可诊断沙眼。


  疑似沙眼者:上穹隆部及眦部结膜充血,有少量乳头(乳头为正常组织)增生或滤泡,并已排除其他结膜炎者。

十六治疗萎缩性鼻炎。用40%大蒜液或50%大蒜甘油涂布鼻腔,每日3次,3~4天后即见效果。或以50%大蒜甘油用消*棉花制成大蒜油棉栓,均匀铺盖鼻腔各个部分。半小时后取出,6~12次为一疗程。须持续进行三个疗程。

萎缩性鼻炎又称臭鼻症,是一种发展缓慢的鼻腔萎缩性炎症,其特征为鼻腔粘膜、骨膜和骨质发生萎缩。严重而伴有典型恶臭者,称臭鼻症。多始于青春期,女性较男性多见。病因目前仍然不明。主要表现为鼻及鼻咽部干燥感、鼻塞、鼻出血、鼻内脓痂多、嗅觉障碍、呼气恶臭、头痛、头昏等。症状表现:

(一)鼻及鼻咽部干燥感:这是由于鼻粘膜的腺体萎缩,分泌物减少所致。中成药复方消渊灵胶囊治疗萎缩性鼻炎效果良好,为目前临床首选药物。

(二)鼻塞:脓痂堵塞鼻腔可致鼻塞,或因鼻粘膜的神经感觉迟钝,即使取除脓痂,空气通过亦不易觉察,而误认为鼻塞。

(三)鼻分泌物:常呈块状、管筒状脓痂,不易擤出,用力擤出干痂时,有少量鼻出血。

(四)嗅觉障碍:嗅觉多减退或消失。这是由于嗅区粘膜萎缩或干痂阻塞引起。

(五)呼气恶臭:因脓痂下细菌繁殖生长,脓痂中的蛋白质腐败分解,产生恶臭气味,称臭鼻症。

(六)头痛、头昏:由于鼻甲萎缩,鼻腔缺乏调温保温作用,吸入冷空气刺激鼻粘膜,以及脓痂的刺激,皆可致头痛头昏。

十七治疗牙质过敏。将大蒜捣碎,取一小块置过敏点(酸痛点),用齿料充填器在酒精灯上烧至微红,迅灼牙面上之蒜泥,稍压几分钟,痛感即消失。一般采用上法2~3次即可见效。牙本质过敏又称牙本质过敏症、过敏性牙本质,是牙齿受到外界刺激,如温度(冷、热)、化学物质(酸、甜)以及机械作用(摩擦、咬硬物)等引起的酸痛症状,当用尖锐的探针在牙面上滑动时,可找到一个或数个过敏区,它发作迅速、疼痛尖锐、时间短暂,是各种牙体疾病的共有症状,是由于釉质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牙本质暴露所致,磨耗、楔状缺损、牙折、龋病、牙周萎缩均可发生牙本质过敏。临床表现

1.表现为激发痛。以机械刺激最为显著,其次为冷、酸、甜等,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

2.用探针尖在牙面上寻找一个或数个敏感点或敏感区,引起病人特殊的酸、“软”、痛症状。

3.敏感点多发现在咬合面釉牙本质界、牙本质暴露处或牙颈部釉牙骨质界处;可在一个或多个牙上发现。

十八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用50%大蒜甘油明胶栓剂,于阴道冲洗后置2枚(每枚1.2~1.5克)于阴道内,每日一次,疗程7天。共治例,治愈者11.3%,有效者75.2%,复发者9%,无效者4.5%。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毛滴虫引起,寄生人体的毛滴虫有阴道毛滴虫、人毛滴虫和口腔毛滴虫,分别寄生于泌尿生殖系统、肠道和口腔,与皮肤病有关的是阴道毛滴虫,引起滴虫性阴道炎。是一种主要通过性交传播的寄生虫疾病,具有传染性。

多数病例无症状,妇女有不适的感觉可能持续1周或几个月,然后会因月经或怀孕而明显好转,阴道黏膜发炎,呈鲜红色,上覆斑片状假膜,常伴泡沫样分泌物,自觉不同程度瘙痒,少数有灼热感。白带增多变*绿色。偶可发生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或腹痛、腹泻、黏液便,或齿槽溢脓、龋齿。常引起尿道炎,可致膀胱炎、前庭大腺炎。

十九治疗阿米巴原虫性阴道炎。用鲜紫皮大蒜3~4瓣,放在消*钵中,加生理盐水I~2毫升,研成泥糊状备用阴道用1:0过锰酸钾溶液灌洗清洁后拭干。尿道口涂上消*甘油。使用阴道窥器,将蒜泥先填塞于阴道穹窿子宫颈然后到阴道壁,15分钟后抹去所有大蒜泥.4例患者经1~6次治疗,阴道分泌物的阿米巴原虫即转为阴性治疗7~10天后,溃疡粘膜即光滑愈合。

阿米巴性阴道炎多由阿米巴病原体随大便排出后直接感染外阴或阴道阿米巴病原体直接侵犯阴道者较少,但如全身情况差或阴道黏膜上皮细胞有损伤时阿米巴滋养体可侵入损伤部位引起炎症。原虫侵入阴道黏膜后依靠其伪足及其分泌的组织溶解酶造成黏膜坏死形成溃疡机体抵抗力低的患者病变还可侵犯至外阴、子宫颈及子宫内膜发生炎症。临床表现

阴道分泌物呈浆液性或粘液性,从中可找到大滋养体。当阴道粘膜形成溃疡、出血时,则分泌物可转成脓性或血性。有时质脆的溃疡可出现在宫颈、外阴,融合成大片坏死。个别病例由于结缔组织反应严重,可呈现不规则肿瘤样增生,质硬,溃疡面覆有血性粘液分泌物,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全国第一届药食师培训班》

即《药食行天下》培训班,免费报名开始了!

《药食同源学》就是用专业的中药知识来指导食物如何最有效的调理疾病。

《药食同源学》是一门有别于职业中医师《中药学》的新学科,操作的风险性远远低于《中药学》。

因为《药食同源学》所选取的药食品是国家卫健委公布的87种药食同源品和日常所见的大多数食物,皆是安全无*的药食同源品。

换句话来说《药食同源学》所包含的内容,全部是国家许可的药食同源品,而不是有限制的,只有职业中医师才可以使用的纯中药。这样普通大众只要掌握了本书的内容,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给自己和他人应用,即安全又不违反国家的法律。

而且读者学会了《药食同源学》后,举一反三,职业医师使用的纯中药,自然也会应用了,因为原理不出此书。

《药食同源学》更是有别于目前社会上的《药膳学》《中医饮食学》。

因为《药食同源学》的炮制是采取纯中药的专业炮制法来提升功效如“淬炙煨煅水飞”,而不是采取降低功效的“炒爆熘炸烹”厨艺加工,减少了对药食同源品的功效破坏。

《药食同源学》核心技术是采取了纯中医专业思维的“辨证思维”“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的知识,来指导“药食同源”品的配伍技术,从而大大加强和提升了药食同源品的功效价值。

为了让全国民众“人人会药食学,个个是药食师”,淅江省周正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特举办《全国第一届药食师培训班》即《药食行天下》的培训。

《全国第一届药食师培训班》

报名免费

授课内容:

《药食同源学》的详细讲解,包含:药食品的采集,鉴别,性味归经,疾病辨证,组方配伍,多种药食品的功效讲解,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医案疗效。

授课形式:资料与讲解相结合,面授与直播相结合。

学员待遇:一旦入学,终身存档,公司出台相关福利会有一定的优先权。学习结束后,会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将颁发本公司的《正仁药食师》证。将来入选直营店店经理或入职本公司,皆会优先考虑。

课程费用:待定。(股东学费全免,只收资料费。)

报名时间:即日开始。

报名形式:

开课时间:统一通知。

淅江省周正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

年11月16日星期五

周忠海的发明专利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