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右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巨大动脉瘤”患者完成颅内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手术,这是威海市首例采用该术式治疗的病例。
患者李女士,59岁,乳山市乳山寨镇人。去年李女士就出现右眼睑下垂、视物重影等症状。今年3月20日,李女士感觉头痛;3月22日下午,她突然头痛加剧,晕倒在地,家人发现后立即将其送往医院就诊。
医院神经外科为李女士行颅脑增强MRI及CTA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巨大动脉瘤。3月29日,为其行脑血管造影检查,3D测量动脉瘤最大径26.8mm。神经外科团队进行了术前病例讨论,认为该动脉瘤巨大,传统的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效果不理想,术后复发率高,决定秉承全新“血流导向”理念,首先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药物起效后,择期行颅内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手术。
4月9日13时,医院神经外科许伟东、赵磊两位主治医师,在全麻下为李女士行右侧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血管重建装置植入术。16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一切情况良好。
“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类似汽车轮胎鼓包突出,随时可能‘爆胎’。”许伟东介绍,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也多有残疾。
许伟东提醒广大市民,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2~7%,好发于中老年人。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多项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高血压、性别等因素有关。手术治疗主要有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方法,介入治疗与开颅手术相比创伤小、致残致死率低,由此确立了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