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云阜专栏杨俊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 [复制链接]

1#

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包括腔内修复及开放手术,该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比其他外科手术更高。两项欧洲试验(英国的EVAR-1和荷兰的DREAM试验)显示:腔内修复术后远期死亡率高于开放手术。虽然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开放手术,但几年后,这一优势由于腔内修复的远期死亡率增高而逐渐式微——这种现象在大样本观察性研究中也存在。若这种趋势随时间持续下去,腔内修复可能将处于劣势。这就强调了长期随访的重要性。然而,来自美国退伍*人事务部(VA)所进行的开放VS腔内的长期随访数据,与现有的RCT研究有不同结论,论文于年发表在“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门诊》杂志特邀云医院血管外科郭媛媛主任指导,杨俊医师编译,将论文的精要部分呈现给读者。

研究背景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传统开放手术,但术后4年,在生存优势方面,两者并无显著差异;两项欧洲临床研究显示:腔内修复的远期预后不及开放手术。本研究随访14年,比较了腔内修复和开放手术的远期疗效。

研究方法

将无症状腹主动脉瘤患者,随机分到腔内修复组和开放手术组。所有患者均可进行腔内或开放手术。对所有患者随访14年(图1)。

图1.随机分组流程

结果

共例患者接受随机分组:例患者行腔内修复,例患者行开放手术。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率。随访期间,腔内组死亡例(68.0%),开放组死亡例(70.0%)(死亡风险比,0.96;95%可信区间[CI],0.82~1.13)。在随访的前4年,腔内修复的总生存率高于开放手术;第4年至第8年间,开放手术的总生存率更高;8年之后,腔内组的总生存率再次高于开放组(死亡风险比,0.94;95%CI,0.74~1.18);这些趋势差异均不显著。腔内组有12例腹主动脉瘤相关性死亡(2.7%),开放组有16例(3.7%)(组间差异,-1.0个百分点;95%CI,﹣3.3~1.4);绝大多数死亡发生在围手术期。腔内组发生腹主动脉瘤破裂7例(1.6%),开放组发生腹主动脉瘤破裂1例(0.2%)(组间差异,1.3个百分点;95%CI,0.1~2.6)。开放组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比腔内组高出几乎50%(腔内组5.4%、开放组8.2%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间差异,-2.8个百分点;95%CI,-6.2~0.5)。腔内组有更多患者进行了二次手术干预(图2-3、表1-2)。

图2.累积死亡率和二次手术率的Kaplan–Meier图PanelA显示腔内组或开放组患者的累积死亡率。PanelB显示了死亡或二次手术率。随访结束时,例患者中有例已死亡,有例接受了二次手术干预或已死亡。表1.临床结果表2.随机化后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图3.根据基线特征的死亡风险比

方块的大小与每个小组的死亡总数成正比。时间与治疗相互作用的P值尚未就多重比较进行校正,因此不具有说服力。根据RAND标准确定手术风险,8例死亡患者未报告RAND评分(腔内组3例,开放组5例)。GoreExcluder和MedtronicAneuRx的P值用于与其他两个计划使用的腔内修复设备进行比较。共用22例死亡患者(腔内组10例,开放组12例)使用了与表中所列出的三种装置不同的腔内修复装置。

结论腔内修复与开放手术远期总生存率相似。两组行二次手术干预的患者人数存在差异。本研究与两项欧洲试验观察到的结果(腔内修复长期存活率更低)不一致。

作者简介

杨俊云医院血管外科云医院血管外科住院医师,血管外科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主攻“主动脉疾病及下肢血管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郭媛媛云医院血管外科专栏校审,云医院血管外科执行主任,副主任医师,耶鲁大学-中南大学联合培养血管外科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家工作组专家,医院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颁发“中华外科青年学者奖”获得者。云南省卫计委医学后备人才。主攻“主动脉疾病及下肢血管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提倡“用最小的创伤治疗最复杂的血管疾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